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昆明市组织一批作家进行采风创作,用文艺的形式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人民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及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赤子之情。10月23日起,文艺春城已陆续刊发这些稿件,与大家共同见证昆明城市、群众生活的变迁。
拍摄时间:2019年夏
拍摄地点:古滇王国码头
圆幅型竹子长廊伸向海天一色的远方,两只金色的孔雀,优雅地昂首挺胸,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滇池,整个画面恬静,有一种久远但又亲切的静默,这是我们的母亲湖滇池。
码头的建筑、船舶等,都是参照古滇王国出土的文物设计制作。候船大厅是具有历史味道的“长脊短檐”式建筑,古朴、粗犷,远处古滇特色画舫“汉习楼船”停靠在岸边,似郑和宝船停歇在滇池湖畔,蓝天、深黄色建筑、碧蓝的滇池,海天一色中,彰显着古滇国悠远的历史,走近它,仿佛触摸到百年前滇池的岁月。
拍摄时间:1900年
拍摄地点:篆塘(来源方苏雅老昆明照片)
这是一张百年前的老照片,一位法国洋鬼子方苏雅(法国名奥古斯特·费朗索瓦)拍的。方当时任驻云南府(今昆明)名义总领事兼法国驻云南省代表。篆塘是昆明通往昆阳、晋宁、呈贡等地的水运码头,从元代一直到存在到明清。黑白的照片中,引人注目的是一根根伸向天空的桅杆,简陋的小渔船,几个清朝长辫子的人在忙碌着,桅杆后是低矮的土基房。照片中看不出天空和水的颜色。
记得十多年前老昆明照片在市博物馆展出,当时带小儿去,看展览出来小儿说了一句话:“还好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又穷又脏的年代。”儿子还小,看到的是表相,而我注意到的是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和神态,目光无神、呆滞,就是富人家,也没几个有笑容的。大多老百姓都是破衣烂衫,排除面对镜头的紧张,生活在百年前的昆明人,我们没法用现代思维去想象。
拍摄时间:1968年秋
拍摄地点:滇池草海(来源云南网)
主角是表姐,当时的中学生,参加了一场“以粮为纲”,向滇池要粮的“围海造田”运动,照片中几位穿花衬衣的女孩,卷着裤腿,旁边是扁担、撮箕,看得出正在劳动,青涩的笑容中带着疲惫。后来我从资料中查到,在不到1年的时间,这场围海造田填去了草海约20平方公里水域。
“围海造田”后,海埂的东北面已成大片田地,海埂名存实亡,不再是海中之“埂”。后来发现这些新造的田并不适宜栽种,在这里办的农场连年亏损。1980年后,部分田地退田还湖,另一部分地被建为云南民族村和大型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拍摄时间:1981年夏
拍摄地点:滇池海埂公园
还在读书的我,几个要好的同学喜欢周末骑车去海埂公园,会游泳的向滇池游去,不会游泳的我们,就在岸边戏水、打闹、捡小石子,眺望万顷滇池,顺便看着所有人脱下的衣服。
当时海埂没有专门游泳的地方,海边都是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光脚踩在上面有时被石头戳得生疼。岸上用竹蔑芭围起的两个简陋换衣服的地方,分另写着男女两字,游泳完没地方冲淋,那时的滇池水很清,忘了带毛巾时,用游泳衣擦一下身子就穿上衣服。上岸后大家围坐在一块塑料布上,喝着一毛钱一瓶的汽水,或者吃着三分钱一根的冰棒。我们下午去,黄昏骑着车回家,一路良田美景至今历历在目。
拍摄时间:2000年春
拍摄地点:滇池海埂公园
滇池已不能游泳,春天到这里写生,小儿画的是一颗枯树,当小儿举着作品留下照片时,我至今还记得枯树后的滇池,那是我最初开始学游泳的地方,而今,这里的水已经富营养化,不能游泳了。
看看这一组数据:20世纪60年代滇池无论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2类,20世纪70年代为3类,20世纪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5类和4类,20世纪90年代水质进一步恶化,分别为超5类和5类。30年来,水质下降了3个等级。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地把滇池变成臭水湖。
拍摄时间:2005年秋
拍摄地点:滇池海埂公园
约好去海埂公园烧烤,实际上海埂公园已经破败不堪,甚至不用买门票,当天昆明突然降温,原计划的露天烧烤改在室内,吃着美味的烤鸡腿,谈论着滇池的富营养化,似乎在谈论一个与自己毫无相关的话题,许是喝了酒的缘故,我说最初开始学游泳就在这里,看着外面烧烤过后的遍地垃圾,我举着杯子大声说“让我们为今天的相聚干杯!我提议今后我们再也不要来这里烧烤了,看我们把这里变成垃圾场!”我一指窗外的遍地垃圾,沉默后,一个朋友说“我们走时把垃圾全部带走吧。”另一人说“我们对母亲只是一味的索取!”举杯过后,十多位朋友中有的回了广州,有的出国定居,在昆明的也没了联系。几年后见到一位当时的朋友,寒暄过后竟无话可说,我莫名其妙地冒了一句:“那次聚会后我再也没去过海埂公园。”“我也是。”
拍摄时间:2015年秋
拍摄地点:滇池海埂公园
2015年,单位上一名高级技师被评为省国资委的优秀共产党员,在优秀共产党员专题片的拍摄中,有一个场景拍摄是在海埂公园。去的时候我问拍片方,为什么会选海埂公园作为外拍场景?他说,他要拍海的宽阔和一步一个脚印走的分镜头,我心里在想:十年前,海埂公园已经是翻上岸边的杂草、腥臭的空气和绿油漆一样的水,这样的地方能入镜么?
海埂公园到了,不是周末的日子,唱花灯的、溜狗的、溜娃的好不热闹,游乐园里传来欢快的音乐,这与十年前的场景大相径庭。一路走一路在找记忆中的碎片,来到滇池边,浪打在堤边,翻起的浪花是白色的,滇池里的水,变成蓝色透明的、真正意义上的水,心里有种莫明的激动,呆呆站在岸边。这么多年过去,我们把母亲河污染成劣5类的水,现在它终于变清了,变成了我们梦想的样子。
拍片方的场景只有两个,翻卷着向岸边冲上来的水花,优秀共产党员迈着坚定步伐的双脚,甚至没有主角的正面镜头。
治理滇池,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的。
回来很兴奋地晒朋友圈,留言最多的问题是“滇池的水真的变清了么?”此时的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晒她的美、晒她的好、晒她让我们快乐幸福。
拍摄时间:2019年夏
拍摄地点:晋宁滇池边沙堤村
滇池边坐落着一个百年渔村,每年的开海时节,小村异常热闹,七八百艘渔船停在这里的岸边等待出发,滇池的早晨从这里开始。日出东山,波光粼粼,千帆出海,鸥鸟翱翔;傍晚时分,渔船载着丰收归来,太阳慢慢的沉入水中,金红的大鱼,一个在云里,一会在水面,天清波平,顺风顺水,国泰民安。
今年,沙堤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画了一幅画,这画不用笔墨纸砚,用七彩稻米在60亩的水田里绘制的。站在沙堤村村民的五楼顶上,放眼前方是刚刚插上秧苗的七彩稻田: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长城托着一个大大艺术造型字“70”,顶方的三艘帆船驶入视线,承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船乘风破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才有今天的幸福安康生活。篆书“滇”字静静地叙述着古滇的历史。十月,当祖国70华诞时,这里将是一个彩色的中国丰收景象。
在村民的小楼上,从左边望出是一大片大棚,种植着蔬菜和花卉,远处是滇池,“暮色炊烟送走西山的倦容,淡淡地描出一道起伏的虚线,镶嵌在多变的云霭里,飄渺隐约,似在天外。”这是费孝通描绘的滇池,也是我现在拍到的滇池。(作者楼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