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搬出大山包 苗家迎来新生活
云南日报    12-30 08:03:29

12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在系列报道“我们的2019”专栏中,报道了我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轿子沟苗族群众,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上新生活的新闻。

央视报道说,大山包镇车路村轿子沟是个苗族村,今年10月,村里34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搬到离中心城市不远的扶贫安置点,实现了脱贫。报道中,村民张德富激动地说,去年受到媒体关注的“冰花男孩”就住在我们旁边不远的地方。2019年,让我觉得最幸福的就是搬到新家后,孩子们上学就不再受冰霜之苦了。

“搬到城里来,一家一套房,这样的生活我们住在大山包的时候做梦都不敢想。”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张德富高兴地说,2019年10月17日,他们一家和村里的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搬到昭阳区北闸镇红路社区红路馨城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幸福新生活。张德富对未来充满憧憬:“条件好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能够好好学习,以后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红路馨城一期地处昭通中心城区北部,占地面积75亩,规划建设安置房13栋978套,规划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864户3589人,10月底已全部完搬迁入住。据悉,今年昭阳区共新建区内安置点4个,计划搬迁安置群众7318户31222人。

大山包平均海拔3100多米,是昭阳区高寒冷凉贫困山区,同时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和国家湿地公园。为解决人鸟争食、人鸟争地的矛盾,大山包镇在脱贫攻坚战中共搬迁1543户7217人。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在让困难群众搬到生产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的同时,又还黑颈鹤自由栖息、翩翩翱翔的草甸、湿地和天空,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昭通市在脱贫攻坚中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的一个缩影。

昭通集革命老区、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敏感地区为一体,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和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截至2014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中就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人口多达184.37万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六类区域,需要搬迁的特困群众就有36.2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人口,其搬迁规模和难度居全省、全国之首。

面对困难,昭通全市上下发扬“搬不动山就搬人”的精神,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8个,其中万人以上的8个、4万人左右的2个,跨县安置人数达7.69万人,相当于一年时间新建了8个集镇、2座中等县城,让36万多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实现了山区贫困群众由山里人到城里人的“直过”。“让人呆在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在树该长的地方”,在为大山减负、为群山增绿的同时,还实现人口分布重构、产业结构重组、生态环境重塑,硬是用“铁齿铜牙”啃下了脱贫攻坚中这一块最硬的骨头。(云南日报 记者蔡侯友)

编辑:刁凤云    责任编辑:劳学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