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黄河清)仅用5小时45分帮农民工讨回3.8万元血汗钱,这是今年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2334”共建治理机制为农民工讨薪的新速度。
12月18日上午9点42分,举报热线接到投诉:五华区某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李其(化名)工资3.8万元。
值班人员鼠标一点,区劳动监察网络管理平台就向设立在科普路基层社区的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发出处置案件指令。10点15分,2名执法人员就出现在工地上调查处理案件了。
“必须尽快结清拖欠工资,如拒不整改,可能被依法列入失信企业黑名单并进行行政处罚,限制今后工程项目招投标……”核实情况后,执法人员对该建筑公司负责人说。
当日下午3点27分,李其领到3.8万元工资。他说:“5个多小时就帮我追回工资,这速度有点出乎意料!”
这是五华区人社局“122334”机制发挥的作用。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陈军龙介绍:“122334”机制是建立1个指挥部、筑牢2道前沿防线、畅通2个举报渠道、压实3类主体责任、打击3种不良行为、练好4门维权内功的“122334”机制。即,1个由区长“挂帅”协调联动多个职能部门的指挥部;在街道办事处设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和劳动争议调解中心2道前沿防线;“昆明五华人社”微信平台和志愿者收集线索2个线上线下举报渠道;“一册一书两账”厘清了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3类主体责任;打击欠薪失信、恶意讨薪、以农民工名义追索工程尾款的3种违法行为;要求执法人员要熟练运用“1237”裁审衔接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4门“维权内功”。这好比过去伸开的手指现在变成了攥紧的拳头。而农民工在工地上就能通过扫二维码投诉维权。
在为李其讨薪过程中,从属地派出所接到投诉,到第一时间转到区应急办、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最终由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赶赴现场处置,发挥了区、街道劳动监管网络管理平台的作用,做到了痕迹管理,全程跟踪监管案件进展。执法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约谈建筑公司负责人,告知拒不整改的严重后果,震慑该负责人知错就改,及时支付了李其工资。
今年,五华区劳动监察保障部门累计受理投诉举报867件,结案849件,处理突发事件52起,为3966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克扣工资7154.5万余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累计受理案件643件,调解、撤诉化解纠纷340件,调撤率达67.33%,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517万余元。其中,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