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侨联在北京召开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昆明市官渡区侨联作为基层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单位参会交流。其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官渡模式”得到了中国侨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收录到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指南》一书。
官渡区有归侨162人,侨眷3200人。近年来,作为全省首批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单位,官渡区侨联不断拓宽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路径,筑牢“三道防线”、推进“三治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细心、用心、暖心的“三心服务”,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出“侨”的力量。
筑牢“三道防线” 一站化解“千千结”
2019年5月,香港同胞林先生乘坐出租车在昆明火车站下车时,车门与电动车发生碰撞纠纷。官渡区侨联特邀的人民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通过调解使双方握手言和,维护了香港同胞的正当权益,也维护了法治春城的良好形象。
涉侨纠纷类型多、牵涉广、影响大。为此,官渡区侨联秉持“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调解纠纷理念和模式,把加强自身建设和借助司法力量相结合,整合引入信访、司法、调解系统的资源,通过紧紧筑牢提前预警、人民调解、司法介入“三道防线”,构建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组织体系,在高效化解矛盾中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维侨益。
官渡区侨联主席王丽芬是一名美国侨眷,也是官渡区法院聘请的特邀调解员。她介绍,2018年,官渡区侨联和官渡区法院被列为云南省开展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单位后,区侨联立即着手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协同区法院民事诉讼快速裁决庭,共同建立起以涉侨纠纷多元化调解中心为牵头,区侨联法顾委为支撑,涉侨纠纷法律咨询专业服务为骨干,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和特邀调解员等三员参与为基础的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组织体系,归侨侨眷遇上矛盾纠纷,很快就能得到“一站式”服务。
推动“三治融合” 护航平安官渡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官渡区侨联在化解涉侨纠纷中,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
官渡区侨联在全区8个街道和社区建设了15个各具特色的侨务工作站点,吸收街道和社区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司法退休人员、老法律工作者、社会活动者及归侨侨眷等共同参与,积极动员组织归侨侨眷以社区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区自治事务,发表观点、贡献力量,让归侨侨眷为社区建设、安全防范、自我约束等建言献策。
涉侨纠纷多元化解中常常存在由纠纷而产生的系列后续问题,需要通过法治来解决。官渡区侨联在每起纠纷调解过程中,都有司法部门全程指导,严把法律标准,确保矛盾纠纷的解决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官渡区侨联定期组织归侨侨眷集中学习侨务政策法规,邀请侨务部门、司法所等单位同志对社区侨务干部进行侨务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训,借助社区优势和资源,定期开展护侨爱侨等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打造“三心服务” 厚植侨胞获得感
官渡区侨联从侨眷关心、期盼的工作入手,把“侨胞之家”建设作为为侨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激发侨眷参与社区侨联工作的热情,逐步形成“细心、用心、暖心”的“三心”侨联工作品牌,激活了侨联工作的“一池春水”。
提供个性化中医康复治疗服务、低至8元的爱心自助餐……有着归侨侨眷50多人的官渡区董家湾北段社区,是国家“暖侨敬老示范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梁璇介绍,官渡区侨联十分重视侨胞之家的建设,在该社区组建了一支80余人的侨胞服务队,专门服务于送医上门、困难帮扶、走访慰问等,同时还专门办了暖侨敬老餐厅,为整个吴井街道范围内60岁以上的归侨侨眷提供爱心自助餐服务,有30多个菜品,价格只要8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把基层治理和服务归侨侨眷工作做细做好的决心。”官渡区侨联负责人说。(云南日报 记者程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