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决定在2020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课程开放互选工作。这是两校在校级层面开展本科课程资源共享合作的首次机制化尝试,校方希望以此为起点,共同推动两校人才培养,带来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
清华、北大的改革举动,在中国高校“阵营”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清华、北大正式启动课程开放互选,这对于两个高校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说,似乎还只是一个“小手术”,属于改革的“一小步”;然而放到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改革这个层面上来看,则是迈出了“一大步”。课程开放互选体现出来高校应有的开放姿态,相当于在不同高校之间,不仅是拆除了相互隔阂、用于阻挡对方进入的“围墙”,还要拿出“好酒好菜”的优质教学资源,端出“板凳”留出名额给对方学生。
相对于清华、北大数万在校生的庞大基数,目前清华、北大两校提供的开放互选名额共300个左右,整体比例尚不算大。但是必须得承认,“开放互选”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尝试,动作看似不大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开放互选需要高校之间的合作诚意,相互之间都要拿出真正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不是一些无关痛痒、或尚不如对方学校学科的科目。另一方面,开放互选的对象是学生,就得立足选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否则,对方学校拿出来的开放资源尽管太好太多,学生的课时紧张安排不出参加教学时间,这样的“开放互选”也就会成为“看上去很美”的一句空话。
根据不同的育人方向需求,每所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资源配备都有相应的法规基础和实际情况依据,因此在某种角度上看,彻底打破不同高校之间的界限,完全依照学生的动向需求来调配教学资源开放互选,短时间内估计是不现实的。但是即便如此,有个毋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却是,不同高校之间的多个学科,比如思想政治、人文通识等,完全可以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此外,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也完全可以在有序调配的情况下,互通有无实现资源配置使用的最优化。清华的学生可以去北大图书馆学习,北大学生能够到清华的游泳馆上课,也许是要增加一点管理成本,但是和更有效使用节约下来的资源相比,应该还是赚大于亏。
“开放互选”目前还只是清华、北大两所高校之间的“两情相悦”,而且相互之间走出的步子还不算大,如何有效推进更多高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开放、促进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多向选择与流动,从而更好激发“教”与“学”等多个方面的活力,想必是继清华、北大之后,其他高校及主管部门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毕竟,“开放互选”不是一个噱头,而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资源、措施、机制等“干货”。(彩云网 特约评论员渝西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