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云南省对10名获得第八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他们是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云南优秀青年企业家代表。昆明三川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松川,是10名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批。这个30多岁的小伙,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傲人的学历,能成为青年一代创业者中的佼佼者,靠的是追求梦想、努力奋斗、踏实苦干和不断学习。
为省1元宁走1个多小时
16岁的郭松川就随亲戚从老家广东汕头来到昆明做学徒,中专毕业后去到昆明振兴铜业有限公司当工人,月工资180元左右。那时候工作的地方到亲戚家几乎要穿越大半个昆明,坐公交车需要花1元,但郭松川每次都走路,大概一个多小时。郭松川给自己算过一笔账,按一个月工资算,每个小时只能挣到0.5元,而坐车要花掉两个小时的工钱。
在生活上对自己很严苛,在工作上也及其认真努力。在一线做普通工人仅一年,郭松川就被提拔为段长,第二年又升任为车间主任,后
转向市场销售。还不到20岁,郭松川已带领一个六七十人的团队,云南各州市、乡镇跑销售,腾冲、盈江、高黎贡山……很多偏僻的山区郭松川都去过。
靠着自己多年来打拼的积蓄,昆明三川电线电缆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成行业“黑马”
随着昆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昆明三川电缆公司创立以来并没有碰上大风大浪,基本每年产值都成倍的增长。在2013年,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安逸容易使人松懈,很多前车之鉴告诫后人,创业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此时的郭松川已察觉到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做出些改变。
2013年正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郭松川暗暗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机会,于是他提出要必须要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每年用企业销售收入的10%来搞研发。企业技术中心成立后,高科技轨道(地铁)专用电缆研发就纳入第一批研发立项项目。
2014年产值仍然保持快速增长,达1.4亿元;2015年和2016年都保持在1.8亿元。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昆明三川电缆成为了西南地区某市电力部门长期合作供应上。一天,该电力部门负责人找到了郭松川,表示有一个上亿元的订单希望与他合作。但到在昆明龙泉路的厂房实地考察后,这个订单没能达成,因为生产规模、产能无法满足这个订单的需求。此时,企业技术中心传来好消息,高科技轨道(地铁)专用电缆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郭松川觉得,是时候再拼一把了。
2016年,郭松川与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协议投资2.6亿元在七甸工业园建设“高科技轨道(地铁)专用电线电缆研发和生产基地”,该项目也别列入当年昆明市重点工业项目。仅一年时间,新基地建成投产,公司也成为西南地区唯一拥有高铁高压电线电缆检测能力的企业,自动化水平、生产规模都属西南地区领先。
得益于多年来技术研发的储备,以及新基地的建成投产,昆明三川电缆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成为昆明电线电缆行业中新晋的一匹“黑马”。“中国著名品牌”“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云南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云南省绿色工厂”“云南省百户优强企业”等多项荣誉加身。
踏踏实实办实业 认认真真谋创新
创业以来,郭松川亲眼所见身边很多经商的朋友“一夜暴富”。“那些年,很多人去做小额贷款业务,的确有赚钱很快、很轻松的时候,但那对一个想要做长久的企业来说并不能带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郭松川说,尽管做实业很艰苦,但他还是希望专注主业,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把“三川”做成百年老店。在他看来,把企业办好已经不光是创造财富、实现自身价值,而是关系很多个家庭的事业。
现在昆明三川电缆有500多名员工,同时,企业还助力脱贫攻坚,帮助贫困户就业。2018年9月,东川区红土地镇二坪子村贫困户王德有、唐朝海、陈忠稳等人来到昆明三川电缆上班。“我跟着师傅上机台操作,排排线、加加料,学习调试机器。”王清林说,上机台20多天,他已经把电缆型号、电缆盘型号烂熟于心了。11月初,王德有、唐朝海、陈忠稳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2500元。“我们村里主要是洋芋、苞谷,养鸡、养猪,只够自己吃。在这里有工资包吃住还能学技术,我们很满意”王德有说。
郭松川办好企业的同时,时刻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本人不仅以身作则,受聘为阳宗海企业河长,为企业员工做表率,投身当地环保事业;还资助了阳宗海当地10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圆上学梦。
2019年5月,昆明三川电缆又有自主研发新产品上线——充电桩专用高效电线电缆。一辆原本需要10小时完成充电的电动汽车,在用了高效电线电缆后,充电时间可缩短至7小时,快充更短至2小时。这一产品填补了云南市场的空白。
企业运营总会遇到各种困难,面对经济波动等现实问题。郭松川坚信,只要踏踏实实做主业、认认真真谋创新,民营企业也能做强核心竞争力,做成百年品牌。(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