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这个始于解放初期的全国群众性卫生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曾有所淡化,时常以爱国卫生工作代之。在城市管理、环境卫生工作日趋专业化、专职化,居住卫生亦由物业或清洁公司代管外包的今天,“运动”这个概念我们都有些生疏了。但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大张旗鼓的展开爱国卫生运动,喻示着这波卫生运动不再局限于专业部门、专职人员,而是需要全社会、全民参与进来。乘此东风,昆明有必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等相关工作,让人们的日常意识、生活行为更趋环保卫生。
在此次应对疫情的考验中,各地垃圾分类的治理能力在防疫工作中尤为凸显,事实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疫情的防控发挥了不小的积极作用。相较于以往,疫情期间由于公众宅在家中,日常生活、居家办公、一日三餐都会产生大量垃圾,特别是自己做饭后产生的厨余垃圾比平时多了很多。而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一次性手套、护目镜等防疫废弃物也明显增多。在此情况下,本来以为居民会因为疫情对垃圾分类有所懈怠,但杭州的系统数据显示,分类质量相较原来处于稳定状态。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赵海涛认为这是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垃圾分类可以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分类的垃圾无害化处置就是对环境卫生优良的最大贡献,优良的环境卫生更是防止各类病毒、细菌传播的保障。”
昆明此次在各个小区安设“废弃口罩投放专用桶”,某种程度上就是垃圾分类在全市范围内的一次小规模预演。通过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的既有政策法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工作方法等,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便利武器。而防疫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经验,对下一步全面展开垃圾分类工作亦有助益。昆明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这目标并不轻松。据统计,昆明主城5区、3个开发度假区有商品房小区、非商品房小区及分散居住楼院2096个,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1668个,不少老小区面临物业经费不足难以推广等困难,这都对昆明的垃圾分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尽管任务艰巨,但时不我待,昆明务必要加快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多种手段并进并行,从投放智能垃圾分类收集屋、发放室内垃圾分类桶、再到垃圾分类进餐饮单位的宣传,既要尽快展开垃圾分类设施的全面铺开,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此次疫情给我们的一大教训就是,一旦环保卫生观念滞后迟缓,大自然的报复总会不期而至。这次疫情,考验了人们对环境和自身健康关系的认识,也给人们上了一堂健康与环境实验课,而我们要从这堂课中学到的一点就是:疫情防控、垃圾分类一个都不能落下。(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