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阳光普照》:情感困顿背后的公平呼唤
光明网    03-03 10:35:43

台湾新生代导演钟孟宏新作《阳光普照》将目光聚焦于家庭情感,以当前台湾家庭为中心,通过精湛的视听语言,向观众真实呈现了人类难以沟通的情感境遇,克制而生动地书写了现代人的病症情感困顿与对公平之爱的真诚呼唤。

《阳光普照》:情感困顿背后的公平呼唤

《阳光普照》海报

现代人的情感困顿

孤独是现代人最为集中而严重的病症,存在主义哲学更是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注定是无法沟通的,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终其一生都在用光影探讨“上帝是否存在;生的痛苦、死的恐惧;人与人难以沟通”等艰深的问题。关注社会与人的钟孟宏同样执著聚焦于当下中国人,特别是台湾人的情感状态,认为人们的情感是封闭的、难以沟通的、疏离与压抑的,也是惯于逃避的。

《阳光普照》中的情感困顿基本通过家庭来展现,尤其是父子间的情感困顿。导演在电影之初便通过阿和伤人事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正常人伦的父子情:父亲拒绝为儿子求情,多次用极具暴力倾向的语言释放对阿和的恨。而在小玉怀孕情节段落中,导演再次通过父亲与母亲的争吵道出了两者扭曲关系的来由——长期以来,父亲从未将顽劣的阿和视作自己的孩子,心里只承认优秀的阿豪,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他对阿和的漠不关心与无由来的恨,长此以往,也导致了阿和对父亲的失望演变为绝望,最终导致两者的完全陌生。

《阳光普照》:情感困顿背后的公平呼唤

《阳光普照》剧照

如果说弟弟阿和与父亲的关系是明显的隔阂,那么哥哥阿豪与父亲的关系则是隐蔽的隔阂。表面看,两者相处融洽,但实际也是无法进行沟通的。作为父亲,他仅仅给予理所当然的爱,而从不考虑阿豪是否愿意接受;作为儿子,阿豪永远只是被动接受父亲的爱却从未真正地接受过与感受到。两者仅仅是形式上的给予与接受,从未有精神层面的沟通。导演更是通过阿豪的突然自杀、短信告白与历年以来日记本的空白等,表现出阿豪对父亲、家庭与整个环境的“隔膜”乃至“怨恨”。生前,阿豪苦于情感无人倾诉,最终通过死亡的方式解除这种苦痛。

其实,除了父子间的情感困顿,导演还悄无声息地呈现了夫妻、母子、兄弟等多对关系的情感困顿。他们是熟悉的陌生人,相处而无法沟通。

公平之爱的真诚呼唤

伯格曼认为,人类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彼此冷漠、隔阂、虚伪与仇恨,而为了治愈人类的共同病痛,不应寄托于宗教,而是应该选择摘掉虚伪的面具,真诚、纯粹、无功利色彩的爱才是终极良药。在电影中,钟孟宏也同样表达了对真情的认同,唯有爱才能获得自我与他人的救赎。一方面,导演通过符号表达对爱的呼唤。在家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始终挂在门前的“爱”字工艺品;在少年辅育院,也将镜头给予了贴在食堂墙壁上的“爱”字。这里的“爱”,既有讽刺意味,因为在“爱”字面前尽是人与人的争吵、暴力等;但同时也是希冀,家之所以为家便是因为纯粹的“爱”。另一方面,通过阿和的改过自新与父子间的和解最终实现了某种意味的救赎。导演呼唤的爱是公平的爱,而非建立在自私与利益基础上的非公平的爱。

《阳光普照》:情感困顿背后的公平呼唤

《阳光普照》剧照

理解这点需要回到阿豪的死亡与阿和的堕落上。同是儿子,阿豪与阿和却获得完全相反的对待,正是来自家庭与社会的非公平的爱才结出恶果。前者获得了足够且过多的爱与肯定,却越来越无法承受爱之重,唯有死亡方能获得精神之轻;后者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之爱与社会肯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弃儿,逐渐破罐子破摔。对于这种非公平的爱以及所导致的苦痛,阿豪与阿和都有着清醒的认知,且持消极否定的态度。因此,拒绝这种“非公平的爱”的兄弟俩,一个由衷地赞美“太阳是最公平的”,一个在打菜时坚定地追寻与捍卫“公平”。其实,导演还通过父亲杀害菜头的情节来暗示对非公平之爱的否定。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甚至剥夺别人的生命权利基础之上的爱,只能是极端的、非公平的、有违伦理的、非法的爱,父亲注定永生无法得到救赎,表面上生活在阳光底下,实则处于阴影之中。由此,我们明白,导演所要的表达的便是对公平之爱的真诚呼唤。

总之,《阳光普照》看其片名给人以美妙之感,将人置于春光明媚之下,但观其实却给人沉痛之情,将人抛至凛冽寒风中。片名与内容给人带来的彼此对立又相互渗透的复杂感觉,与已故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的《青梅竹马》有异曲同工之妙,反讽与希冀共存。藉此,为了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影片进一步呼唤人们给予他人公平的爱,敞开心扉接受多元的评价,主动、有效地进行沟通,让情感变得丰盈。(光明网 作者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作剩)

编辑:张玉玲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