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转变 东川魔鬼训练营纪实
昆明信息港    03-09 11:41:22

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唐啟荣 杨萍 尹华 这是一群可爱,有时又是可憎可恨,甚至可恶的人。他们不是魔鬼,却有着懒惰、自私、妒嫉、软弱、自卑、斤斤计较等一些人类共有的弱点。可如今,他们又拥有了勤劳、吃苦耐劳、毫无怨言、以大局为重等一些优秀品质,有的人身兼数职,却依然满脸笑容,充满希望。

他们是来自东川区铜都街道、因民镇、阿旺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有东川魔鬼训练营之称的——东川区铜都街道脱贫创业园的培养和自身努力下,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摆脱了贫困,靠勤劳的双手获得了幸福和令人羡慕的眼光。

5

2017年,为了带动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自食其力,从人手变成劳力、拥有一技之长,东川区美食街建设指挥部创建了东川铜都脱贫创业园小吃汇,以制作、销售炸洋芋粑粑和羊肉米线为主,以锻炼建档立卡户的自信、自立、自强为目的。围绕铜都街道,在全区范围内招用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培训。随后,为了打造李子沟开花洋芋,又创建了昆明八角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全力种植、打造李子沟开花洋芋。

在他们当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特别是在今年春节后的疫情期间,八角地农业公司既要抗疫又要想办法抓紧春耕,没有劳动力不足成了大问题。得知公司的困难后,还在各自老家休假的铜都脱贫创业园的她们克服了各种困难,积极投入到洋芋种植的工作中来,最大限度发扬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公司的开花洋芋种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让我们以简笔画的方式,分别展现她们的立体、鲜活的转变。

1

3月7日,记者来到东川区铜都街道嘎德村委会的开花洋芋种植基地时,杨发莲已煮上了饭,正在忙着洗肉、切肉,做好可口的饭菜等种地的同伴回来。

“我本来是要去地里种洋芋的,可是没有人做饭。她们嫌做饭麻烦,特别是晚饭后,累了一天,别人都去洗澡休息了,还要继续洗碗、收碗,觉得比干活的时间长。没人煮么,只好我来煮了。”杨发莲已经学会了包容,既然你们嫌累,我来吧。换作原来,别人不做的,凭什么我来做,她肯定一句话顶回去了。

2017年2月她进脱贫创业园时,工资一个月2000元,主要是负责打扫,很少说话。此前,作为建档立卡户的她,闲着带孩子,身无技艺,仅靠在矿山打工的丈夫赚钱养家,矿山不景气时,家里的经济就比较紧张。而她已经三十多岁,却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刚来到公司,不熟悉情况,她多少有一些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流。

来到创业园后,她看到创业园其他和她一样在此工作的建档立卡户,耳闻目睹了管理培训老师的工作强度和节奏,自己做事的想法慢慢也发生了改变,自此命运来了一个大转弯。由于她勤奋好学,不怕苦不怕累,公司多次派她到通海、蒙自等地,学习羊肉米线制作,学成归来,在小吃汇负责羊肉米线的销售窗口,成为了小吃汇的名牌。多年来,公司已为她和创业园的其他建档立卡户们花费了近10万元的学习经费。杨发莲也一天天地成长,从徒弟变成了师傅,工资也涨到了4000元一个月,大家鼓励她继续加油,希望她早日成为独挡一面的主管,有更好的收入。原来在家要靠丈夫养着,现在她自己也支撑起了家里的经济。她感慨地说,“来到创业园后,我学到了技艺,改善生活条件,对未来也敢有想法了。”铜都脱贫创业园引导下,公司今年将在昆明开设系列直营连锁小吃店,前半年杨发莲已经调到昆明正在筹备的中心厨房做领班,做开路先锋去了。

春节时,她跟丈夫回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去过年,春节后听说公司要种洋芋,没有人手,就千方百计赶了回来,加入了开花洋芋种植的行列。换作是原来,她肯定以路远休假回不来了事。何况是疫情期间,所有的路口都有卡点,四川和云南还隔着条金沙江,所有过往的船只都已停了。但她觉得自己不能丢脸,让别人觉得自己这个领班不称职,有苦活累活就退缩了。她想,一定要在公司有困难的时候,抗出她的肩膀,显示自己的价值。

随后,她多次来到江边又被堵回去,来回几次没办法,只有托人找车,改变线路,绕行多天后回到了公司,就连随身携带老人给的几只蜡火腿也被没收烧掉,心疼到“咯血”,即使这样,她加入了洋芋种植的团队,汇入了八角地公司王开花洋芋打造的河流,努力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4

徐兰是公司年龄最小,身材也最娇小的女员工,虽然近30岁了,但看起来仍然像个孩子。

听到公司要种洋芋时,她还在位于东川区阿旺镇背后大山上一个叫做木多村独槽子的村庄与父母团聚。由于疫情期间,下面的路口被堵住,没有车上去,她只好在没脚的雪路中艰难的跋涉了五个半小时才下到阿旺镇,然后再找车回到了公司。“回来后,我的脚冻得几天难恢复,都酸疼了好几天,一走就痛。”虽然走了五个多小时的山路回来上班,但她并不后悔,只有在公司里她才有荣誉感和成就感,只身在大山中行走时也没有感觉到害怕。

在铜都街道李子沟村的洋芋地里,十余位公司员工正忙着种植洋芋,闲暇间不忘来几句幽默和笑话,调剂了气氛。“看,我们都已成为了种植洋芋的高手,连徐兰都能开打地机了”她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徐兰,显然已将她当成了活宝。

徐兰虽说是生长在偏僻农村,但干农活也只是在八九岁的时候,割草、煮饭,绝对与机械无关。要知道她进公司前是财务,进公司也是财务。她说原来在一个工程部门,很轻松,但只有1500元的工资,闲暇时常感觉到空虚和无聊。自从脱贫后,人生变充实了。

来到公司后,她在做财务的同时,也参与到销售、炸洋芋粑粑等,虽然苦一些,但很充实,也很快乐。就像在洋芋地里,虽然阳光热烈、灰尘四起,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以防止毒辣的紫外线把爱美的她们变成“碳坨”。但她们内心是快乐的,经常拿徐兰做调料,说说笑笑就把洋芋种下了。

徐兰在地里主要是撒农家肥和洋芋种子,由于长期挂一个畚箕在腰上,以方便抓农家肥或洋芋种。由于时间过长,晃来晃去的畚箕把的腰上的皮肤磨破了。同伴们笑她把屁股都贡献给公司,磨烂了。但她仍然忍住疼痛,又学起了新的技能。看着男同胞开着种洋芋的旋耕机跑来跑去,太累了,为了不影响进度,她说试一下,没想到还一下就学会了,但因为机子太重,她每次只能开十多分钟就要休息一下。所以,在所有女人当中,只有她能换男同胞开着旋耕机种植洋芋,被同伴们称赞。

徐兰说,现在她充实多了,已拿到了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她希望通过努力,学习管理门店,多学一些技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3

张国琼是李子沟本地的村民,是洋芋粑粑炸得最好的。由于她的技术后,公司把她安排到昆明的民族大学店去为学子们炸洋芋粑粑。因为疫情期间,也因为学生还没有开学,她在家等着回昆上班。听到公司种植洋芋的人手不够,她主动报名参与到种植工作中,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种洋芋成了她的绝活,不论撒洋芋种还是农家肥,都是又快又准。

和记者聊起来,她说得最多的是在铜都脱贫创业园支持下,她即将到昆明最大的农贸市场开设的东川体验店,因为春耕结束后她即将到体验店上班,公司还在昆都旁给她和她的伙伴们租下了宿舍,她梦想公司能长期经营下去,让她在昆明扎住脚,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未来甚至还可以帮助到孩子走出大山。

因为她也是李子沟村村民,就把她分到了李子沟村的种植小组,她不仅要下地,还要忙着给伙伴们煮饭。胡金花把淘好放到电饭煲里,老腊肉大青菜烧辣子围着灶台忙的团团转。

她原来和老公在新桥活当站工,就是站在新桥活,等有活计要干的人来喊,谈好价钱,做好后又收钱走人。用她的话来说,就站着一天,站不着一天的,收入极不稳定,每个月又苦又累,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

她进入公司已经两年多了,工资2400元一个月,开始洗碗,后又卖起了羊肉米线。她说现在比起原来当站工好多了,收入稳定,不操心。

她说,老公今年年纪大了,站不动了,又回到村子里养起了数十只羊,以供孩子上学。“感谢党政府的关心,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能靠勤劳的双手去争取幸福的生活。”

也期待着公司能带着李子沟的开花洋芋长久的做下去。


2

这个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男人转变最大,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公司散发出的魔力是如何强大。

“建档立卡户我没有去争,倒是小组长第一时间就安给了我,他们评好后才告诉我,我只有认了,今天想想是害羞。”如今尹吉富虽然已经脱贫,但他仍然坚持凭他现在的本事,即使评不上建档立卡户,他也能脱贫。

晒得黝黑的尹吉富,刚从地里开着旋耕机种植洋芋回来,一边进院一边拍去满身的灰泥,拍的蓬蓬直响,感觉他浑身是力气。负责挂钩他家的铜都街道工作人员把他推荐到公司上班时特意交待:“这个人你们要特别小心,在家好吃懒做呢,只喜欢打牌。”和记者聊起来虽然他极力否定这一说法,但有一点是他承认的,以前打牌一打就是一天,喝酒也是天天不断顿。家里只好靠他老婆支撑。

在公司员工的印象里,他初来公司时,虽然有驾照,驾驶技术也不是太好,被他的师傅经常“修理”,有一次在高速公司上还开了睡着掉,是师傅大喊一声,才从路边把车拉了回来。在昆明城里跑,也和别的车子“亲了嘴”,即便这样,师傅仍旧慢慢带他。

通过近三年的“改造”,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事们都喜欢跟他开玩笑,都称呼他为尹师,如果需要搬东西之类的,他都非常乐于助人,随喊随到。甚至有的女同事还跟他说一些“荤段子”故意逗他,看着他脸红耳赤的样子哈哈大笑。

公司领导看着他的进步,还把公司的一些采购、销售等事交给他,都办得妥妥当当。这次在嘎德种洋芋的事,就全部交给了他,让他管着下面男男女女十多个人,多的时候近三十人,个个都干劲十足,听从他的调动。

“原来家里要供孩子上学,经济都没有什么节余,现在好了,每个月4500元的工资,不但能让老婆孩子吃好穿好,还略有节余了。”尹吉富说完,又忙着跑出院子,说去检查检查新买的三轮车。

在山上看到八角地公司这些稳定就业两三年的建档立卡户们,他们不是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或短板,也有脱贫前各家说不完的故事,但共同的是他们都有了不同的进步。从原来的小帮派、自私自利,只想付出最少的劳动,获得最大的报酬,甚至是不劳获,到如今的团聚一心,知道感恩,以公司前景为重。  

记者深深感到他(她)们的转变源于东川基层街道扶贫工作开展的细致入微,以及日复一日汗水累计带来的成效,这正是可持续脱贫最长久的原动力,他们的事实证明了谁说贫困户扶不起来?

今天的他们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有了对生活的憧憬和改变自身现状的愿望,并逐渐付诸行动。相信随着产业公司的壮大和发展,他们一定会延续自强不息的劲头,也会续写更多就业、创业故事,我们期待着。

编辑:龙泉积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