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较2018年的第17位前进5位,超过沈阳、长春等5个城市……在2019年的经济数据比拼中,昆明迎来“高光”时刻。
解码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背后是暖暖的民生温度:多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都投向了民生领域,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领域持续发力,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5年来,昆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工作首位,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一件件落到实处的民生实事,成了昆明奔小康的幸福“密钥”。
财力增长挂钩民生改善
着力抓好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意召唤使命,担当彰显情怀。多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都投向了民生领域,昆明出台的一系列民生举措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开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新境界。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昆明先后引进清华附中、北京八十中、湖北黄冈中学等20所省外名校来昆合作或举办学校28所,引进名师206名、名校长27名,“三名”工程实施至今,累计新增优质学位6万余个。
当好高质量发展领跑者,需要城市善治、攻克一批又一批的民生难点热点。
为了解决养老院“一床难求”的问题,昆明市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完善设施,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看病贵”问题,市医保局降低了参保人在三级医疗机构就医的个人支付压力,扩大了重特病患者保障范围。昆明还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国内一流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产业强市与高质量就业双促进
凸显城市发展磁力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这是不少人对安居乐业的文艺解读。人与城、人与业如何互动,才能释放出足够的磁力?昆明产业强市的进程中,一些人或许能提供答案。
毕业于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李迅是一位资深的病害预报、农业气象和遥感及大数据分析专家。2015年,瞄准昆明“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前景,李迅创立了昆明大蚯蚓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17年正式回国。现在,“大蚯蚓”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多种环境传感器及云端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已经在云南、宁夏、甘肃等地投入使用。对于未来,李迅信心满满。
实现高质量就业,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昆明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重点在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这成就背后,离不开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凸显的城市发展磁力、带来的人才支撑。
市人社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2019年全市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7.12万个、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99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6.17万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连续多年被省政府表彰。不仅如此,昆明还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企业下岗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201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4%。
美好生活再起航
办好惠民实事 增进百姓福祉
民生无小事,无论涉及多数,还是少数;民生好图景,既需精准施策,更需合力奋斗、共建共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坚持共享发展,着力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持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动力。
新的一年,幸福可期。昆明将进一步织牢社会保障网,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加强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发展租赁住房,有效缓解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不仅如此,昆明还将围绕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坚定不移推进民生领域改革。
就业方面,把稳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励支持“双创”活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转岗培训和失业保障等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教育方面,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三名”工程效应,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度,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效应。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方面,昆明计划全面推行基层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同时,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抓实京昆、沪昆医疗合作项目,围绕影响昆明群众健康的呼吸、心脑血管、肿瘤疾病,引入更多京沪优质医疗资源…… (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随评
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保证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底色,让发展更具“含金量”。
近年来,昆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投向了民生领域,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领域不断开创新局面。从20所省外名校来昆合作办学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不断推进,从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到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夯实……一条条“民生战略”、一桩桩惠民实事落地生根,使昆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持续提升。这些扎实有效的措施、有目共睹的成绩,为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提供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民生注解,更为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得更稳更实汇聚了蓬勃的民生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应当看到,面对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大目标,当前昆明仍需着力应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总量不足,交通拥堵、市容市貌‘脏乱差’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还未根除”等一系列现实挑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但是昆明民生领域持续发展的客观阻滞,更是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整体大局的不利因素。因此,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民生关注,在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方面拿出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持续提升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我们的发展基础才能更加牢靠、发展步履才能更加坚实。
持续提升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昆明发展实际,我们尤其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上进一步加深谋划;在多措并举促进就业,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上进一步夯实举措;在让群众看到明显变化、得到真正实惠上进一步体现担当。
持续提升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是一个重要考验。我们必须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科学评估全面小康进展情况,瞄准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迅速补齐短板,确保全面小康如期圆满收官、得到群众认可。让全面小康的质感和温度,切实落在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上,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上,全面完成全市上下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实现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昆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