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一缕药香 一份守护——节气民俗里的香囊文化
中国文化传媒网    03-13 09:41:07

香囊辟疫的方法在中医中被称为“香佩疗法”或“香嗅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己亥庚子之际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中佩戴中药香囊无疑为最方便、简单、安全的方式。而作为香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香囊文化,也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纺织及精细制造的成就。

rApntl5

国人佩香囊

香囊,将气味芳香的中药材置于囊中以驱邪避疫而得名,其浓郁的药香,能在口鼻及身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杀菌小环境,以便起到驱虫、避瘟、散疫、防病的效果,又称香袋、香包、香缨、香球、佩帏、荷包等。香佩疗法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目前最早的有关香囊的文字记载是在《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便是香囊,从文中看来,商周时期未成年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都会佩戴香囊以示敬意。由此可见,香囊在两千多年前便已成为一项必备的日常用品。春秋战国后,古人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唐代是中国用香的鼎盛时期,香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唐代的香囊小巧易携带,做工精致,男女不仅将其别与腰上,还会悬挂在车辇之上,徐徐微风,带来香囊的缕缕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唐朝时的成都等地还有专门的香市。明清时期,香囊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男女老幼皆随身佩戴。此时,香囊材质和样式更加丰富,不仅有布制成的,还有玉镂雕、金蕾丝、银蕾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等等;形状上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等。据说清代各地督抚每年都要进贡给宫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香囊。逢年过节皇上也要例行赏赐香囊给臣下,以示眷宠。

情定一缕香

香囊是随身携带之物,散发着沁人的芬芳,自古恋人之间互相赠送,以表情义。古代的诗歌中,有很多的相关记载。东汉的繁钦曾经在《定情诗》中写道:“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这是“香囊”一词的正式出场,并指明当时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藏于袖中佩戴的,通过衣袖运动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来。这种袖底生香的魅力是既含蓄又充满诱惑力。

在香囊所表达的情意绵绵中,有一枚名人香囊最让人刻骨铭心,那就是杨贵妃临终前佩戴于胸前的那枚蹙金香囊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性命,让她独自去承担祸国殃民的责任,杨贵妃被迫自缢于马嵬坡。叛乱平息后,唐玄宗派人悄悄移葬贵妃遗骸,贵妃已成莹莹白骨,只留随身香囊完好似昔。玄宗睹物思人,垂泪谨藏此香囊。

《晋书·贾午传》中,曾记载了一篇因香囊而成就的佳话:曹魏末期至西晋重臣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赠之以填充了西域香料的香囊。上朝时,贾充因为韩寿身上的香味而察觉了其中隐情,遂将女儿嫁给了韩寿,成就一双眷侣。从而成为“韩令偷香”典故的由来。香囊为礼,寄托情意由此日盛。

明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有“又吊着一个交颈鸳鸯的香囊,也是文姬手绣的。”这段话也表明,香囊成为了男女主人公的定情信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佩戴香囊的涵义开始逐渐的发生改变,一方面是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很难看到香囊的礼仪、修身养性等内涵,于礼制、身份标识方面的作用同样出现了降低;另一方面,虽然香囊仍旧具有装饰功能,但是在香囊的展示中更多的体现出其所具有的表情达意的内涵。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节日作为民俗中一种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其特定的习俗就是展示民俗的方式。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与香囊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自古以来,佩戴香囊就有避邪驱毒之效,而五月天气湿热,“五毒”尽出,蚊虫滋生,又被称为毒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中天节。每逢端午这天,民间家家户户流行饮雄黄酒、挂艾草、划龙舟、佩香囊等习俗,以表达辟瘟除秽、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而香囊的作用是根据其内部放置的材料决定,端午节中的香囊主要含有雄黄、朱砂、香料等,可以有效的避免毒虫的侵扰,起到避邪驱毒的作用。宋代陈示靓在《岁时杂记》中描述过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香囊,还写到一种香囊“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可见,香囊中的材料没有过多的限制,既可以采用驱虫的雄黄等,也可以使用吸汗的蚌粉等,并且驱邪的灵符也常见,主要会因为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而呈现差异化。

在最开始的时候,香囊是采用布帛制作的,后来逐渐开始采用五色丝线相系成形,其原因是由于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五色具有驱邪之用,五色分别为青、白、赤、玄、黄,五色合于五行木、金、火、水、土,还象征着东、西、南、北、中,希望通过所蕴含的五方神力来起到驱秽祛邪的作用。

这一民俗在当时的宫廷中也十分兴盛。根据宋末元初周密所著《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孝宗赐予后妃诸臣“五色葵榴、翠叶、金丝翠扇、钗符、经筒、翠叶、软香龙诞佩带以及香囊”。可见在古代的端午时,除了民间有佩戴香囊避邪的风俗,在宫廷中也同样会避邪驱瘟。在清朝,佩戴香囊是皇宫的防病措施之一,乾隆皇帝曾发过“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的谕旨,当时人人佩戴香包,以避瘟疫。在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曾有记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蒜头、角黍、五毒、老虎等式。”从这一段话可以得知在清朝时的端午节,人们会使用帛绢缝制粽子、小人形、五毒、老虎、蒜头等形式的香囊,并佩戴辟邪。现在我国仍有许多地区保留此风俗。而香囊的佩戴差异主要是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和个人喜好不同所导致的,在用料与形制方面并无限制。

目前,甘肃庆阳和江苏徐州等地的香囊声名远播。徐州香囊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到了现在其制作技艺别具特色,为世所称。徐州香囊的特点在于大部分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鸳鸯戏水、龙凤呈祥、松鹤延年、丰衣足食等。徐州香囊从整体上看,具有生动、简洁、质朴等众多特点。庆阳香囊在当地被称之为绌绌、耍货。庆阳当地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的习俗。相传《黄帝内经》中黄帝的老师歧伯生于庆阳,曾携一药袋用于防疫驱瘟、禁蛇毒,所以开创了“薰蒸法”。这一方法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个习俗文化,流传至今。而庆阳现存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当地还出土了闻名中外的“千岁香包”。

最初香囊具有修饰自身、悬挂装饰的作用,到后来成为了互赠之礼、避秽化浊等,而香囊在这一环节中,由“礼制”转变为了“民俗”。小小的香囊,不只是精致的手工艺品、驱邪避疫的药囊,还衍生出了独特的香囊文化,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占据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席。(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文联省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编辑:昝娟娟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