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正以一种迅猛之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足不出户、动动手指,想吃什么点什么,外卖小哥快马加鞭送上门……然而,随着外卖行业的发展,一些问题也引发公众关注,如食品安全、外卖包装污染等。在昆明,曾有高校发布外卖进校园“禁令”。外地一些高校也有类似规定。
如何看待“禁止外卖进校园”?有观点认为,校规校纪也不能与法律规定相抵触,且要符合大多数高校成员的共同意愿,简单地搞“一刀切”并不可取;而力挺者表示,外卖进校园不利于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弊端明显;针锋相对之中,能否寻求一个平衡点。禁止外卖进校园,你又怎么看?
观点 1
享受生活的权利岂能被“剥夺”
短短几年时间里,依托充分的市场竞争,外卖行业发展成为花色品种多样、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交易环节简单快捷的饮食产业新业态,不但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优质的物质享受,也在这个大众创业的时代里为餐饮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蓬勃动力来源。在某种层面上,外卖甚至已经同高铁一样,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标签,成为老百姓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方式的投影。
与中小学校园基本只承担教学任务不同,高校校园不仅是一个向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教学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寄托若干年青春岁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场所。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校园也就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普通“社区”。观察近年来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到,对外卖行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指向基本是支持的,至少也是不禁止的。那么,作为一个生活社区的高校,有什么理由和权力,能够自行通过禁止性规定,来限制“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剥夺其选择权呢?
高校管理者当然有权制定校规校纪,出台的校规校纪也应当得到师生的遵守与维护。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无论什么样的校规校纪,也不能与法律规定相抵触,且要符合大多数高校成员的共同意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同时《反垄断法》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而国内多家媒体对这一话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层面,对“外卖不能进校园”的规定多数持反对态度。不知面对国家法律条文和民意反馈结果,一些高校的管理者该作出什么样的解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提出以上观点,并不表示笔者认为外卖就应当在高校校园内通行无阻,就不能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与规范。问题在于,在规则的制定者那里,制定规则之初有没有把广大学生当作高校主人之一?有没有尊重他们合法权益的意识?有没有对新规则进行合法性研判的行动自觉?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那么建立在广泛的沟通之上,通过合法的议事程序,秉持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才能产生有实际效果和长久生命力的制度规则,为高校的长久良好发展提供保障,而不是一看到什么可能对旧管理模式产生冲击的新事物,就急不可待地“一禁了之”,以此维护自己在管理上的简单随意——在全社会都在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的今天,这种“一禁了之”的思路真该换换了!(大海)
观点 2
外卖“冲进”校园 弊大于利
如果社会上风行什么,校园里也不甘落后,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禁止外卖进校园,让校园和社会之间适当保持一定距离,利于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培养。
不可否认,外卖确实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用餐方式,选择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但是,这个普遍性不应适用于大学校园。大学生在校求学,花费的是父母的钱。每一分钱怎么花,都要想一想。点外卖,绝对比在学校食堂花费高。别人的钱,当省则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用行动体谅养育之恩。毕竟尚不能自食其力,有什么理由为“个性化”“方便化”买单?只要能吃饱、营养充足,保证身体需求即可。
从一定程度上说,由于外卖“入侵”,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懒惰、享受心理。如今的校园里,喜欢独处者有增多的趋势。这些人的社交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上,被称为“屏奴”,与手机、电脑等为伴,肚子饿了点外卖。所以,把外卖挡在校园外,也许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是无奈之举。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看,禁止外卖进校园无可厚非。一些院校制定此项规定,初衷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校园安全。外卖也没有千般好,食品安全隐患不少。近年来,各种外卖乱象频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诸如一次性餐具不合格、商家卫生条件差、食物不营养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另外,校园毕竟是读书的地方,需要安静有序。如果任由外卖进入,对于校园的安全是一个威胁。学校作为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人,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负责,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这些理由,采取相应措施很有必要,这是学校履行职责的表现。
外卖进校园,附带的一次性包装物是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料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白色垃圾,成为人类健康生活的大敌。为了治理,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大学校园理应积极带头,抵制白色垃圾。禁止外卖进校园,可以说是一个有力举措。而作为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从我做起,自觉承担起一份环保责任,尽量少吃外卖,减少一次性快餐盒的使用量,这样就对环保作出了一份贡献。
少吃外卖,那吃什么?当然首选食堂。这也就要求学校食堂要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用可口、丰富、实惠的菜品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食堂。从这个角度看,学校在发布“禁令”的同时,也要在食堂的管理上下一番功夫。只有双向发力,“禁令”才能让人服气,收到效果。(一孔)
观点 3
外卖进校园不应成问题
外卖是快节奏时代的产物,因方便快捷并且平台经常有优惠满减活动,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大学生也不例外。一些院校之所以把外卖挡在校外,或者只允许把外卖送到楼下,无外乎出于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校园秩序、环境保护以及怕学生养成不良习惯等方面的考量。然而一份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种管理太简单粗暴,剥夺了学生的“吃饭权”。
学生的“吐槽”有其合理的一面。随着“互联网+”热潮的不断兴起,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脚步,不能停留在老一套上。如果搞“一刀切”,确有不近情理之处,比如高峰期排队打饭太拥挤、学校食堂吃腻了、同学有个生日小聚会、复习考试时间紧……,外卖绝对是一种福音,订外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刚需。当然,也免不了有一些学生懒惰成性,犯上“外卖依赖症”,这只能另当别论了!
客观上,外卖进校园,弊端也很明显。首先,外卖的食品安全不在学校的监管之内,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流入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潜在威胁。其次,外卖小哥随时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掣进校园,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学校良好校风的打造。还有,大量的外卖食品进校园,难免造成“白色污染”,增加了垃圾清运和环保压力。
一些法律人士发声,校园禁外卖于法有据。学校有权设立一些规章制度,禁止外来人员和食品等进入其管理范围,并没有限制学生的自由。如果同意外卖进校园,导致学生在校内发生意外,那么学校要承担管理责任,也就是一定的法律责任。
就管理来说,堵不如疏。强行禁止,适得其反。若粗暴叫停,商家可能会采用隐蔽的方式继续营业,潜在的隐患依然难以杜绝,反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个别学校规定,点外卖要登记,会扣学分、通报批评,影响入党和期末评优;还有学校采取没收学生外卖的做法。这些做法不管出发点有多好,都不妥当,像在与学生“拉仇恨”,甚至涉嫌违法。
既然“一禁了之”不管用,规范管理,平衡各方利益,这才是根本之道。实际上,外卖进校园就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就如当年快递进小区一样。如何转变思路、教育引导、进化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才是探索的方向和着力点。说得“市场化”一点,外卖与学校食堂形成竞争,还有利于食堂不断提档升级。
试想,如果食堂打饭不拥挤,食堂的菜系与口味又丰富多样,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如果学校食堂也能充分发挥优势,发展“食堂+外卖”模式,把外卖送到指定地点;如果对外卖小哥进校园能够“刷脸认证”,不至于成为“问题”来客……好多问题不就不成问题了吗?(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