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滇中第一峰“雪岭”脱贫记
云南武警    04-06 22:04:04

连日来,带着打赢脱贫攻坚的军令状,笔者一行5人再次走进海拔4500米滇中第一峰-雪岭脚下的大坡地村,积雪未融化,寒风中一种刺骨的寒,60岁出头的村民小组组长家里,挂满了新鲜的腊肉、干笋子等硬货,炉子的火苗滋滋往上窜,围坐四周,一杯热茶御寒,一种暖流涌心头。

1.webp

2.webp

吃水不忘挖井人。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武警云南省总队昆明支队挂钩扶贫,把一毛不拔的“苦寒之地”发展成了药材基地,羊肠小道变成了“柏油路”、“弹石路”,路通了,电通了,灯也亮了,转眼这孤零零的大山也成了金山银山。靠山吃山,这里的树花、地胡子、山竹笋等野菜,对高血压高血脂等有疗效,成了“香饽饽”,十元一袋,很快脱销。最让他自豪的是特别是山上放养的500只羊,每年近20万收入,腰包鼓鼓的,老两口的日子比搬到省城的子孙还惬意。

640.webp

浓烈的阳光照耀下,置身房屋周围如芦苇摇曳的竹笋基地,踩在积雪上擦擦地响,大雁欢快低空盘旋,像欢迎远方来的客人,调皮可爱的羊群或穿梭其中,或攀援绝壁,或争吵嬉闹,积雪融化的泉水叮叮咚叮咚从脚下流过,仿佛奏响雪山脱贫的雄浑乐章。

愉快的时光总是很快,转眼,太阳似乎耐不住风的寒冷,草草西斜,风也越刮越有劲。

4.webp

脱贫攻坚,军队优先。下山途中,村支书说,从武警昆明支队挂钩以来,蹲点帮扶,对症下药,敢啃“硬骨头”,通过党建“补钙”,科技“强智”,产业扶持,医疗扶贫,文化扶智等五位一体模式,帮我们拔除了穷根。还有武警医院白衣天使不顾山高路远来送医送药,滇东老兵团队捐赠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成了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最暖的记忆。目前,大部分村民住上了城里崭新的“小洋楼”,还有十几户不愿下山的村民,或从事中药材基地化种植,或从事有一定规模的牛羊养殖业,都有很好的效益。

5.webp

下山返回途中,公路盘亘于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缠绕于如刀劈斧砍的悬崖峭壁之上,公路一侧是万丈深渊,时常云雾缭绕。有驴友评价这条公路为十大魔鬼公路之一,又称挂壁公路。

6.webp

如果不是打开百度,也许不知道中国最惊险、美丽的公路就在脚下,网友评论:东川牯牛山48道拐公路,集惊险、刺激、美丽于一体,论弯拐程度,晴隆24道拐、恩施十大拐公路在它面前都很逊色;论惊险程度,宜良68道拐,怒江72道拐,矮寨盘山公路与它相比都差远了。

7.webp

然而只可惜,因为藏在深山,来的人少,所以世人知道的不多。从汪家箐村海拔2300米上到3300米的紫霞宫5公里路程,海拔高差1000米,有48道拐,都是在坡度60-70度的悬崖峭壁上开凿,被誉为中国最险最美公路。

8.webp

然而除了这条中国最美弯拐公路,东川还有远近闻名的魔鬼公路,中国十大魔鬼公路,东川就占两条,真是神奇。其中,从海拔1000多米的小江河谷曲折盘旋90多公里到海拔3800多米拱王山顶的东川落雪矿路段,是云南乃至国内落差最大坡道最长的公路之一。用山路十八弯,蜿蜒曲折,荡气回肠等词来形容都显得苍白无比。忽而上,忽而下,惊险刺激,景色别致,可以叫速度与激情。另一条就是缠绕于高山之间从1400米深到海拔4000多米雪山陡崖的东川铜矿公路,当时靠工人用绳索吊在悬崖峭壁上,用手锤一点一点打凿炮眼,不少工人遇难,其中“清标”硐就是以遇难工程师名字命名。

区委宣传部王副部长介绍,这是一条凝聚着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亲切关怀的公路,这也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公路。当时总计投入6万多名民工、1200多名技术工人,以牺牲80名民工,伤残113人为代价换来的云南天路,在全国公路建设史上也是罕见的。沿线万山屏障、悬崖绝壁,路面大多是从万丈峭壁上开辟出来,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条件下,全部靠锄头、洋镐、土箕削山切岭。这也是云南公路发展史上的第一座公路隧道---清标洞隧道。1953年3月公路通车后,消息传到北京,时任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将军激动地向中央报告:云南的天路终于通了。

可惜现在这条路已经岁月蒙尘、往事如烟,不再为年轻人所提起。正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中央部委领导所说:欣赏东川的美,要有坚强的神经。这条路,听听沿途地名都会让人不寒而栗:大劈槽、猴跳岩、老鹰岩、锅底塘、滑石板、吊空岩、猫鼻子、妖精塘。

9.webp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东川就是翻雪山、穿林海、上云端、下峡谷的代名词,走一趟,无限风光在险峰。时而是巍峨绮丽的滇中之巅---雪岭、牯牛山,时而是咆哮而又纯洁的金沙江,时而是波澜壮阔的世界级泥石流大峡谷,时而是色彩斑斓的上帝调色板红土地。

总之,置身东川,就是触摸天路云端;置身东川,就是傲然伫立雪山之巅,东川就是博大与雄浑,纯洁与美丽的碰撞与交响。

现在东川无疑就是最美的公路展览馆、博物馆,就是红土地上蓝天白云最美的天然调色板。

曾经,贫困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空间。曾经,行路难难于上青天,限制了我们看到山外的精彩。曾经,我们在大坡地的泥巴墙下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感谢党中央,感谢习主席,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经历一天大山深处的劳顿,来到东川移民新村,一栋栋漂亮整洁的高楼在大峡谷拔地而起,一个个村民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在东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最让笔者暖心的是武警官兵协调滇东老兵公益团队捐赠的红色书屋,还有来自扶贫工作队邀请昆明某民营医院开设防疫宣传及便民医疗点,深受群众喜爱。

10.webp

“除了武警官兵爱民故事被选入中宣部与央视联合拍摄《中华道德组歌》元素。”区委宣传部王副部长介绍,最引人注目的是,十几年来,一茬茬官兵驻村帮扶的穿破胶鞋、用锈的钉耙、镰刀等“扶贫五件套”,被东川扶贫搬迁陈列馆列为珍品永久收藏,生动诠释并破译了军地联手打赢脱贫攻坚仗的“基因密码”。

11.webp

疲惫的太阳慢慢西斜,而驻地军民心中“脱贫的火焰”正发出“滋滋”的“淬火”之音,在大峡谷深处顺着雪岭慢慢升腾,面对沉重的大坡地脱贫答卷,我们终于找到一段心灵天路之色彩:暖!(记者杨玺 文高峰 王伟 浦乾晟)

编辑:刁凤云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