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省政协界别协商会聚焦我省疫苗产业发展——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云南日报    05-26 08:42:23

2020052607_res03_attpic_brief

2020052607_res07_attpic_brief

生物所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生产线

2020052607_res11_attpic_brief

沃森生物生产线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快了我国疫苗产业的发展步伐。省政协因时因势及时调整协商议题,把“加快发展我省疫苗产业”列入年度协商计划,并在前期组织开展调研、网络议政等活动基础上,于近日在昆明召开界别协商会,进行了深入协商议政。

全国疫苗企业批签发量前十位生物所、沃森占据2席

两者批签发量共计达2966.41万剂

占前十位企业批签总量的17.78%位居全国第一

全省疫苗企业批签发货值总计39.5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云南,作为我国最早从事疫苗研究的省份之一,有着悠久的抗击传染病相关药品的研制和生产历史。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了全国少有的以人用疫苗为重点、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疫苗研发、生产重大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沃森等一批领军企事业单位迅速成长,推动云南疫苗产业在研发能力、产品数量及产值等多个方面均处于国内前列。然而,受限于基础性研发力量分散、产业链打造不足、产业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我省从疫苗大省向疫苗强省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核心技术领跑疫苗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5年,全球第一剂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在我省研发成功,这一年,全球第一剂肠道病毒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也从云南走向世界。

时隔5年,由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上市注册申请,于2019年12月30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疫苗,也就此打破了国际疫苗巨头在高端疫苗领域10余年的垄断。

从中国第一粒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到全球第一剂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再到中国第一剂液体剂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连连创下三个“全球首创”、两个“中国第一”的云南疫苗产业,大放异彩、全球瞩目。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省拥有了一批在人用疫苗行业具有人才团队优势、研发优势、产业化优势、营销与管理优势的领军企事业单位,形成了昆明、玉溪国家高新区生物疫苗产业聚集区,吸引了国内众多相关企业前来投资设厂。动物疫苗行业也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基地为主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和研发、生产、流通体系。

基于云南疫苗生产研发的悠久历史、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把疫苗产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于2019年11月出台了《云南省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推动疫苗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9年,在全国疫苗企业批签发量前十位中,我省生物所、沃森占据两席,二者的批签发量共计达2966.41万剂,占前十位企业批签总量的17.78%,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疫苗企业批签发货值总计39.5亿元,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省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要求,生物所、沃森纷纷启动科研攻关,成为全国最早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研制工作的17家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之列。在多条研发技术路线同步推进下,生物所的新冠灭活病毒疫苗研发取得较快进展,已报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进行检定,并申请进入临床试验。

实现疫苗产业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云南迈出了坚实步伐。

产业瓶颈始终横亘在“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来,疫苗产业作为生物制药的核心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也以每年25%的产业增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疫苗市场。在这其中,云南尽管起步早、基础好、发展较快,但科技创新、产业链打造、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始终横亘在“最后一公里”,亟待以顶层设计突围发展壁垒,让产业生机加速迸发。

“最简单的酒精、包材都需要从省外购买或委托省外企业生产、订制;亲和填料介质、无血清细胞培养基、超滤膜、一次性反应袋等原材料则依赖进口……”协商会前,省政协副主席徐彬率队深入部分疫苗企业进行了调研,上游产业发展极不充分的问题让他印象深刻,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性问题。

“目前全球80%以上的生物疫苗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相比较,国内企业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有较长的路要走。”在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镇看来,虽然我省疫苗产业不论从疫苗产品创新能力、现有疫苗产品数量及疫苗产值等多个维度来看,均处于国内前列,并有望在今年进一步提升,但在疫苗品种的丰富性、研发的创新性、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国际认证的成熟度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省政协委员、玉溪市政协副主席郭亚钢则指出:“我省疫苗产业科研、技术与管理高端人才短缺,人才内培外引力度不够等问题尤为突出;自主人才培养起点低、周期长,领军人物少;外来人才难引进、留不住、作用难发挥。”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一定程度说明了动物疫苗对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治、动物源食品卫生安全、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很可惜,我省在这方面的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我省目前拥有的两家动物疫苗生产企业都存在定位不合理、科研能力不足、投入少等问题,生产的动物疫苗多数为同质性高、可替代性强产品,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省政协常委、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乐静说。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信爱国进一步指出,当前,我省技术转让的疫苗产品主要局限在常规毒种基础上制备的多联多价疫苗,严格意义上的新型疫苗并没有,产品竞争力不强;而在销售环节中,企业依赖强制免费疫苗生存,年销售额仅千万级别,生存困难。

推动我省由疫苗大省向疫苗强省迈进

顶着众多研发“光环”的云南,如何打破发展瓶颈、补齐产业短板,委员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袁晓瑭认为,发展疫苗产业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她建议,要重点突破疫苗分子设计、多联多价设计、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规模化分离制备、效果评价等关键技术,重点推进预防重大传染病、恶性肿瘤等领域新型疫苗研发,加快疫苗研发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要在病毒溯源、抗原筛选、疫苗设计等方面促进相关成果的研发、转化与应用。完成产业创新集群,提高新型疫苗临床前研发效率和转化成功率,使疫苗研发从仿制走向原创。”省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龙丁提出,要从省级层面统筹战略指导,全链条一体化组织实施,加大疫苗和抗病毒创新药的研发力度,推动疫苗研发从“云南制造”向“云南创造”迈进。

疫苗产业不仅要有成熟的平台技术,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郭亚钢建议,要以最优的资源跨国、跨省引进高端人才,加大我省大专院校学科建设力度满足疫苗企业当下发展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定向选拔优秀学生到全国一流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工作,学成归来服务云南,真正以人才结构调整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靠企业‘稳扎稳打’,而‘实现倍增’则要不断提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黄镇提出,要支持疫苗产品出口便利化,积极向国家药监局申请,允许同一批次申请批签发的产品中可分贴多个语种,出口不同国家或地区。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红苹进一步建议,要出台鼓励疫苗企业积极申请WHO预认证的政策,对疫苗产品开展国际临床试验给予专项补贴;帮助疫苗生产企业通过在自贸区内搭建贸易平台,实现产品出口关税减免或优化。

此外,委员们纷纷提出,在扩大人用疫苗研发制造的同时,还要把动物疫苗这个新增长点牢牢抓在手中。

“动保行业已进入新的洗牌周期,需要通过研发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研发申报或技术引进等方式完善产品结构,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中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术新说。

信爱国则建议,要从上游支持疫苗产业相关设备及产品的开发和质量升级;下游延伸,产品向市场转型,实现预防、诊断和治疗一体化。(云南日报  记者张潇予/文 杨峥 陈飞/图)

编辑:戴云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