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圆满闭幕 “年轻”传播形式展现“古老”非遗之美
昆明信息港    06-22 15:36:27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张蕊 6月20日,随着第七场精品滇剧线上展播节目《宫堂寿》的亮相,意味着为期一周的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正式落下帷幕。此次主题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的活动,通过直播、视频、专题等多种“年轻”的传播形式,宣传推广“古老”的非遗文化,在互动的过程中一起发现、传承昆明非遗之美。

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网络专题截图。

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网络专题截图。

此次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由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昆明市文化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协办。活动从6月13日正式启动到6月20日结束,一周时间,分别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具体包括:三场直播——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七届昆明滇剧艺术周启动仪式、“跟着大师学非遗(滇式风筝)”、“跟着大师学非遗(云南评书)”;一个线上非遗展——非遗抗疫作品展;两个展播项目——7大精品滇剧线上展播、“掌上非遗 昆明匠心”非遗微视展播;一个非遗线上商城……通过这些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昆明非遗特色,营造了全民参与、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

6月13日启动仪式,以彩龙直播形式进行。

6月13日举行的活动启动仪式,以彩龙直播形式进行。李旭/摄

其中,6月13日举行的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七届昆明滇剧艺术周启动仪式,是以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此次直播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滇剧妆容、头饰、服装等特色,还邀请了滇剧大师文建民讲解滇剧的历史和起源,并由昆明市文化馆的滇剧专业老师们在直播现场演绎了《滇韵觅踪》折子戏精品片段《鼓滚刘封》,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独特的唱腔、紧凑的剧情、热闹的鼓点,让人们更直观地体验滇剧这一本土古老剧种的特色与精彩。当天,共有上万名网友通过线上观看,同时,网友们还积极参与直播互动,切身感受了昆明非遗文化的独特看点。

启动仪式直播当天,现场演绎精品滇剧折子戏《鼓滚刘封》

6月13日启动仪式直播当天,现场演绎精品滇剧折子戏《鼓滚刘封》。李旭/摄

直播当天,滇剧演员进行水袖表演。_副本

直播当天,滇剧演员进行水袖表演。李旭/摄

而精品滇剧展播环节中,通过昆明信息港提前对昆明滇剧艺术团的7个昆明民间滇剧团体,7场不同的精品折子戏进行录制,录制中,共有各剧团的演职人员超过100人参与。而展播时,7天时间内,通过网络及手机专题还有海报新闻的形式,进行每天一场轮流展播,也受到了滇剧爱好者的欢迎。

7场精品滇剧展播剧照。

7场精品滇剧展播剧照。

“非遗抗疫作品展”,则征集了包括了剪纸、面塑、斑铜、泥塑、编织等63件创作形式不同的作品,此次活动期间,共择取了33件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这些作品,展现了昆明的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讴歌抗疫英雄、鼓舞抗疫士气,积极发挥着凝聚人心、提振精气神的独特作用。

非遗抗疫作品展网络截图

非遗抗疫作品展网络截图。

此外,活动期间,“掌上非遗 昆明匠心”系列微视展播,7天时间共推出了14期微视节目,累计阅读量达76504人次;而“非遗线上商城”,也上线5家单位共15个品类34件非遗手工商品,增强了市民与非遗的互动性。

“跟着大师学非遗”(滇式风筝)

“跟着大师学非遗”(滇式风筝)直播现场。李旭/摄

“跟着大师学非遗”(云南评书)直播现场。_副本

“跟着大师学非遗”(云南评书)直播现场。李旭/摄

昆明市文化馆副馆长夏熹表示,此次昆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通过云直播、云赏析等系列活动,不仅全面展现近年来昆明市非遗保护的成果,同时还全方位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倡导“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理念,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夏熹表示,此次以线上为主的全新“打开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网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这种“拉近”一方面开启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让非遗文化通过互联网汲取了全新的生命力,逐渐搭建起了连接年轻一代情感的桥梁,让非遗文化获得更具持续性的传承“土壤”。夏熹介绍,下一步,昆明市将让更多的非遗文化走上“云端”,进一步展现昆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戴云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