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戒毒”品牌:全省有示范、全国有标杆、国外有影响
昆明信息港    06-24 22:15:02

记者从昆明市公安局获悉,截至6月21日,昆明市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已累计收治管控病残吸毒人员9117人。近年来,该所通过外部借力、内部发力,最终形成合力,闯出一条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新路子,形成全省有示范、全国有标杆、国外有影响的“昆明戒毒”品牌。

1

外部借力,探索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实践新模式

立制度规范,破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难题。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综治办、市禁毒办、市中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出台《昆明市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市级各相关部门在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中的职责任务,确保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立合作模式,破病残吸毒人员应收尽收难题。推动建立全省具有示范效应、全国领先的“公医+公卫”双向治疗合作模式,分别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公安强戒所设立“重症及传染性疾病医疗救治专区”和“公安强制戒毒所医院”,有效突破戒毒场所医疗能力水平低下、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难的瓶颈问题。

立参保机制,破病残吸毒人员医疗经费保障难题。市公安局与市人社局积极对接,实现病残吸毒人员“即参即保”、“全员参保”。在市公安强戒所设立医疗保险经办点,开通结算专网,有效破解医疗经费保障难题。

立转戒机制,破病残吸毒人员场所管理潜在风险难题。面对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量大、收治管控场所有限的难题,积极与省戒毒管理局进行协调对接,明确病残吸毒人员通过戒断康复治疗后转至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继续进行戒断巩固。目前,双方已建立高效的长效机制。

立合作机制,破病残吸毒人员长期滞留公安强戒所管理难题。针对治疗周期较长无法完成司法转戒的病残吸毒人员,联合司法行政部门研究出台相关办法,有效破解因司法强戒所受限于医疗救治条件不足,造成病残吸毒人员滞留公安强戒所的执法管理难题。

立善后机制,破病残吸毒人员正常死亡处置难题。细化制定《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应急处置预案》《病残吸毒人员死亡处置流程》,一旦发生病残吸毒人员因病死亡事件,公安、检察院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强戒所和市三院全力配合,民政部门依法依规帮助死亡人员家属解决诉求。

2

内部发力,实现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效能新提升

完成隔离救治区改造,实现收治管控场所硬件提升。为实现病残吸毒人员全员收戒,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收治管控场所进行升级改造,收治管控容量扩大近2倍。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专业医院医疗设备、医技力量的投入,实现收治管控场所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

打造智能化安防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坚持“科技兴警”理念,把科技支撑强素质、提效能作为立足点,精心打造隔离救治区智能化安防系统,实现综合智能管理、可视监控、周界防范、紧急报警、电子巡更、可视对讲、公共广播、车辆检查、会见管理、智慧办案、机器人巡查等功能,通过向科技要警力,实现警力效能最大化、管理效率最优化,确保场所管理“零缝隙、零盲区、零遗漏”,筑牢安全之基。

3

4

强化建章立制,实现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在不断摸索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由48项工作规范、52项工作机制流程、22项工作职责组成的制度体系,不断丰富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昆明模式”内涵,实现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持续推进主题实践,实现责任担当意识提升。面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压力,昆明公安以“治庸懒、强担当、树新风”主题实践为抓手,全力打造“四个铁一般”过硬队伍,用队伍的担当推动工作的进步,始终确保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场所“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昆明信息港 记者合宇聪)

编辑:甘凌菲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