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绘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部署开展2020年至2022年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行动方案》要求,校外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定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倡导建立HACCP或ISO22000体系。严格筛选食品原料供应商,严格执行食品原料进货查验要求。各地各学校要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制定明确、可操作的校园食品安全防控要求和食品安全自查制度、自查计划并严格落实。要大力推进食堂“明厨亮灶”。
有教育界人士表示,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学生生命健康安全,不容有失。各地要按照《行动方案》的要求,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严惩重处校园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并主动公开查处结果。
学校所在的大湾镇海嘎村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就是在这个当地人口中的“贵州屋脊”上,海嘎小学的学生们享受着堪称豪华的音乐课。这些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他们享受到的音乐教育资源,是不少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往日不敢奢求的。于一所山区小学而言,这群孩子里面可能出不了著名歌手乃至音乐家,但结果并非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了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老师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学习音乐、热爱艺术的大门,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更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丰富色彩和多种可能性,点燃了他们对于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希望,教育的价值、教育公平的意义在此熠熠闪光。
教育带给人的,应当是美、希望和力量,是改变自身命运、赢得精彩人生的信心与动力,而绝不应该是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对真善美的漠视,以及法治精神的缺失。最近,有媒体以《让更多阳光温暖迷途少年》为题,报道了山西有关部门完善全流程司法保护,通过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的事例。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涉罪未成年人是个特殊群体,在心理疏导、义务教育、成长关怀方面尤其需要引导。即便是对于迷途少年,教育的阳光和温暖也从未远离他们,教育的光辉在,孩子的未来就有希望在。(中国教育报 记者边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