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昭通速度”带来新希望!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可望如期实现脱贫!
云南发布    06-29 18:12:41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

以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速度

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

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

昭通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

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

均达到出列和摘帽标准

昭通可望如期实现脱贫

640.webp

6月29日,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昭通市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昭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640.webp (1)

 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变成历史的记忆

昭通,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几年来,昭通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也是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历史挑战和发展机遇。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以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速度,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变成历史的记忆,数百万昭通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截至2019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85.07万人下降至15.99万人,贫困村由1235个减至104个,10个贫困县区摘帽9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

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均达到出列和摘帽标准,昭通可望如期实现脱贫。

5年多来

昭通突出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精准锁定未脱贫对象

巩固强化脱贫成果

保障劳动力就业增收 

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

创新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全力走实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获得感、满意度。

扣好脱贫攻坚“四粒扣子”

围绕“扶持谁”,扣好精准识别“第一粒扣子”,2017年,组织2.36万名干部,用近4个月的时间,对全市129.73万户529.03万农村人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精准锁定未脱贫对象27.5万户113.37万人,系统全面建立起全市农村户籍、住房、教育、卫生、低保等各方面的信息台账。

围绕“怎么扶”,扣好精准施策“第二粒扣子”,2018年,科学制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近3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70.36亿元,实施库内项目11284个,以到人到户的精准帮扶确保户脱贫、村出列。

围绕“怎么退”,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9个县区、1131个村社区、35.82万户169.08万人都做到了精准退出,并确保脱贫成效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围绕“退出后怎么办”,扣好脱贫巩固提升的“第四粒扣子”,对已退出的169.08万人继续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巩固强化脱贫成果,坚决防止返贫。

突出做好“四篇文章”

一、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

全市36.24万搬迁群众已全部搬入新居,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安置规模分别为4.06万人、3.63万人的靖安、卯家湾安置区成为位列全国第一第二的大型跨县区安置区。

2019年春节前夕,绥江县兆家坝安置点圆满完成建设任务,1865户7144名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入县城新居。

二、突出做好产业培育文章

在2017年全市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中,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仅占20.22%。为此,昭通持续推动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80万亩,苹果产业将呈现量价齐增的良好局面。同时,规划建设的600万亩竹基地已建成450万亩,300万亩马铃薯正逐步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蜕变。

昭通海升现代农业公司规范化种植的10万亩苹果示范园,成为全国最大单体连片矮砧密植苹果种植基地,“红蛇”、“华硕”等优良品种每亩最高收益突破10万元,苹果树真正成为了“致富树”、“摇钱树”。

三、突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

昭通529万农村人口中有劳动力305.2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40万人左右。2019年末,工资性收入占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7.34%。坚持把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作为事关脱贫攻坚胜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扎实推动贫困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转移就业。

目前,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6.89万人,转移就业率80.89%;104.55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9.61万人,转移就业率85.71%;13.74万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2.28万人,转移就业率89.37%;贫困户和易迁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四、突出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

5年来,累计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89万户,拆除危旧房43.72万间,农村群众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215.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自来水普及率达92.2%,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面达标。累计硬化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1万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通硬化路、通客运、网购物流全覆盖。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14.35万名“两后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因贫辍学失学。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

全力打好“五大战役”

2019年以来,针对全市脱贫攻坚存在的短板弱项,坚决有力打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歼灭战、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攻坚战、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突击战、劳动力稳定有序就业提升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五大战役”,推动实现短板弱项全面补齐、全面规范、全面提升、全面达标。

回顾昭通脱贫攻坚的5年

“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让昭通发生翻天覆地历史性巨变

5年来,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昭通路径”。 把易地搬迁作为啃下昭通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以靖安、卯家湾2个大规模跨县区安置区为代表,全市23个新增集中安置区保质保量如期建成,近90%的搬迁劳动力实现了就业保障,易地搬迁由最大的难点变成了最大的亮点,更成为了广大群众高度认同的脱贫模式。

5年来,在脱贫攻坚中奋力跑出了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的“昭通速度”。 全市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9个万人以上安置区;全市苹果、竹子、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实现了规模与质量、品牌与效益同步提升;2019年全市高速公路建设里程、投资总量、建设进度位列全省第一。

5年来,在脱贫攻坚中锻造锤炼了为民务实、实干求真的“昭通作风”。 坚持以党建强引领促攻坚,激励全体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走深走实群众路线,扎实做好群众的组织、发动、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从收集民情、了解民意、把握实情入手,大幅提升了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

5年来,在脱贫攻坚中塑立展示了“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昭通形象”。 推动实现城乡环境大改善、群众面貌大提升、整体形象大改观,2.77万个干净整洁型村庄建设实现全覆盖,彻底改变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广大农村群众既摘掉了“穷帽子”更提振了精气神。

5年来,在脱贫攻坚中淬炼形成了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 面对昭通的深度贫困堡垒,6.37万名干部挂钩帮扶、5203名驻村队员和督导员一线攻坚,仅2016年以来就有25名干部的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汇集起了万众一心、同心同向的强大攻坚合力。

今年5月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促进“滇东北崛起”的重大命题

一起来看看

昭通如何在新征程中谋新篇、开新局

促进“滇东北崛起”,最根本的前提是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2020年,昭通依然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镇雄依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面对“两个全国之最”,坚决确保15.99万贫困人口、104个贫困村和镇雄县如期脱贫;强化18.48万重点监测人口和农村边缘人口的动态帮扶,做好41.95万户183.76万群众的脱贫普查。

促进“滇东北崛起”,最有力的支撑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抓好“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切实打好“绿色食品牌”。 聚焦中国西部重要“硅谷”、“铝谷”的建设,以80万吨有机硅、70万吨绿色铝项目为支撑,形成全省“绿色能源牌”的龙头。推动昭通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健康生活目的地”。通过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构建绿色生态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滇东北崛起”,最基础的条件是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在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五横四纵两环七联”高速公路网、“二横七纵”铁路主网架、“一中心两支线八通用多航线”航空网、“一通道两枢纽三中心多节点”水运网,形成东接长江经济带、南接滇中经济区、北接成渝经济圈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全市已实现4条高速公路通车,成贵铁路通车运营,渝昆高铁开工建设,昭通迈入“高铁时代”。下一步,将推动9条在建高速公路年内再通车4条,年内争取再开工3条,实现昭通新机场实质性开工,加快“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

促进“滇东北崛起”,最精彩的章节是精心打造“苹果之城”。以高标准规模化苹果种植为基础,做实一二三产联动文章,打造乌蒙水乡、文体新城、特色小镇等“城市客厅”,中心城区周边100万亩果园与城内5万棵苹果遥相呼应、花香满城,“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在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增光添彩、增加一份果香的同时,也为昭通改革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品牌引领和形象塑造。

促进“滇东北崛起”,最美丽的底色是用心呵护好昭通的绿水青山。全力打造“天蓝、山绿、水清、果香”美丽宜居昭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特别是聚焦“一水两污”、农业面源污染、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任务,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推动绿水青山成为昭通最美丽的底色。



编辑:劳学丽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