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也许会迟到,但它从来没有缺席。一场长时强降雨后,昆明又进入了“看海模式”。前一天,市民还在高兴,干旱的老天终于降下甘霖。很快,人们就发现,即便又过了一年,那些令人烦恼的“顽疾”依然没有远走。交通崩溃、到处积水、寸步难行……暴雨年年有很正常,但城市年年淹却很不正常。
你一定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过这个视频:昆明街头,一个骑电动车的人正在积水的道路里艰难行进。忽然,迎面驶来一辆车,把积水扬起,仿佛海浪一样把骑行者掀翻……这个令人“心酸”的视频拍摄于7月2日上午,一夜降雨后,昆明成了泽国。
下雨+早高峰=严重堵车
7月1日,连续数月没正经下过一场雨的昆明终于迎来降雨。凌晨3点,电闪雷鸣,惊醒了许多熟睡的人。甘霖固然期待已久,但人们多少隐隐担心:等起床后,会淹水吗?会堵车吗?会迟到吗?
果然,“下雨+早高峰=严重堵车”的套餐不期而至。有段子说,上班族们纷纷在雨中打卡发微信,提前打好迟到“预防针”,好不容易抵达单位,却发现自己竟然第一个到……
好在当天下午雨停了,积水退去,晚高峰没受太大影响。然而,当人们以为第二天可以准点上班时,晚上11点,老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而且越来越大,持续整夜……
7月2日上午7点40分,降雨已致主城区多处淹水,最深处达50厘米。公交车站台上满是湿了裤子、脱了鞋子焦虑等车的人群;有人被堵在路上,直接弃车而走,淌着没膝的积水“漂洋过海”去上班;还有的打个伞、背着娃,跨过淹水的路口把孩子送到学校......
“往渔村隧道、海埂路下穿南绕城隧道积水约50厘米,广福路世纪城公交车站路段、广福路与金源大道交叉口、前卫西路世纪半岛路段积水约40厘米,淹积水点已实施交通管制......”昆明交警提醒。昆明排水系统升级为III级应急响应。昆明气象发布消息称:受低涡切变影响,预计6月30日至7月3日,昆明自北向南将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天气,过程累积雨量30~50毫米,局部80~120毫米。
这时,雨中打卡的人少了,许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找出了过往的新闻报道。内涝问题每年都说解决,每年都在解决。可是,真的解决了吗?
说好的海绵城市呢
那就从海绵城市讲起。时间回到2016年,昆明结合前期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作的基础,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并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印发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工建设92平方公里,今年还将继续完成20.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而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昆明已建设有调蓄池17座,调蓄规模21.24万立方米,可有效收集43.75平方公里老城区雨污合流水。
靖国新村54号小区淹水
这些解决城市内涝的“硬件”和“软件”确实起到了作用。比如曾经的“反面典型”北站隧道、小花园等地已不再淹水。但问题是,内涝这一问题并没得到根本性解决。
“海绵”似乎没有预想中那般具有“弹性”?为何?事实上,这与建设进度有密切关系。
根据201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昆明到2020年2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2030年,80%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事实上,2019年底累计92平方公里,2020年继续完成20.5平方公里,这样的量已经超过20%了,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与400多平方公里的总建设面积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
逢雨必淹究竟为何
如果说海绵城市是“大建设”,那应对内涝,昆明实际上有很多“小举措”。
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雨季来临前,排水公司已经组成一支500余人的防汛队伍,移动抽排能力从去年的4万立方米/小时提升至7.5万立方米/小时。昆明五华区开展2020年防汛应急抢险处置演练;黑林铺街道辖区内总长超过3450米的13条河道沟渠内,约400吨垃圾淤泥堵塞物得到了及时清理……
靖国新村54号小区淹水
为应对汛情,确保城乡防汛安全,昆明全市防汛部门汛前已组织深入排查各类防汛安全隐患,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梳理出主城区263个内涝淹水点防汛排涝点,并向市民公示了2020年昆明市防汛责任人。依托大数据平台,昆明市启动防汛视频监控平台、昆明市防汛4G对讲系统等7大防汛信息系统,在各县(市)区的451个雨量站点、94个水库水位、71个河道水位进行实时监测雨量、水位数据,科技助力汛情防控。
然而,一切准备工作似乎在突降的暴雨中,被打回原形……
“贵昆路牛街庄隧道淹积水约1.5米;云大西路昆磨高速下穿隧道,淹积水约40厘米;宏业路宏业隧道淹积水约30厘米;国贸路与金汁路交叉口淹积水约30厘米;东三环铁路桥隧道淹积水约50厘米……”一组组积水数据、一个个新旧积水点背后,是否体现着的是这座城市不够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太低,排水管道老化、排水不畅,城市规划不合理,老旧小区排水整治不到位等等原因,是不是让昆明一次又一次成为逢雨必淹的“看海”城市?
“一场雨来,不是堵、就是淹......”于是乎,网上就有了不少关于昆明城区淹水的段子:“晴时,看春城花开,雨时看春城变‘海’。”长居昆明的市民有了些许的无奈和深深的担忧:“盼雨来,又怕雨来,逢雨必堵、逢雨必淹的昆明还有救吗?”
拒绝昆明“看海”模式 路在何方?
2019年,昆明大力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海口闸出流提升工程、北站隧道淹水治理工程、春雨路面山洪水拦截工程等20件防洪排涝整治工程组织实施完成。对在建工程、学校、医院、火车站、通信、供电等重点单位内部及周边,城区下穿式立交桥、隧道,地铁运营线路、站点,河道旁的低洼区域、易淹水点和地下车库、空间、设施重点检查。加强管网、河道清淤除障,重点做好施工工地周边、易涝点区域、易淤积管段的疏浚,提高养护标准,确保排水管网过水能力。
靖国新村54号小区淹水
2020年,昆明市、区两级防汛部门、市交警支队、消防支队、排水公司提前安排人员和排涝设配在强降雨抵达前提早“进驻”到防汛部门此前梳理出的易淹积水点和交通主干道,第一时间应对处置。全市老旧小区进一步改造中,已把排水整治、雨水管修理更换、给排水管道保养修缮及雨污分流等项目列入改造范围。
治理城市内涝,积极防汛防控,昆明似乎一直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但方法是否适用?效果是否突出?一场暴雨就是最好的检验。
从客观因素上来看,昆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进入主汛期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出现局地单点暴雨,极易引起城市内涝;主观因素上看,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太低,管道老化、维修欠账较多也会造成排水不畅,加上城市规划不合理,路面下雨时不易渗水等等,也容易形成道路积水。
暴雨年年有,城市年年淹。暴雨是天灾,我们无法控制,但暴雨造成城市内涝却是可以避免的。那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是欠妥的城市规划,还是地下排水网更新维护工作出现了懈怠,又或是城市管理的相关责任部门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呢?应该明确的是,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并不是短期之内,通过高成本投入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一场持久战。“看海模式”年年有,究竟为何?值得我们去深思。(云南网 记者龙彦 夏方海 张成 李星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