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用相机定格扶贫故事!他在东川5年 自费为近百位老人拍照
昆明信息港    07-04 10:40:47

“这是扶贫驻村工作队给我拍的照片,也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张照片。”当家里来亲戚和朋友时,东川区因民镇天生塘村村民林珍珍,总会拿出这张相片“显摆”一下,95岁的林珍珍已经记不清很多事情,但唯独这件事她永远忘不了。

为她拍照的人是张黎明,现为九三学社呈贡支社主委,是一个有着连续8年驻村扶贫经历的摄影爱好者。在天生塘村驻村扶贫的5年时间里,他自费为全村近百位老人拍摄人物肖像及生活照,并用镜头记录下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用镜头讲述着红土地上有血有肉的脱贫故事。

30年后再回故地

对张黎明来说,到因民镇扶贫,本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这还要从30年前说起:1963年,张黎明出生在东川。受父亲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张黎明考入昆明冶金专科学校物理专科班。毕业后,张黎明回到家乡,因民矿中学做物理老师。因民镇的教师生涯,带给张黎明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烙下了一个个终生难忘的印记:他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摄影工作室,用一台国产单反相机给学生们拍照,洗印放大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他第一次独自徒步两天,从新村出发经汤丹翻越白水坡到达红山,路程超过100公里;他第一次带的学生在中、高考时创因民矿中学历史最好成绩,学校因此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他亲身经历了1984年因民镇特大泥石流灾难,学校3名教职员工及附近上百名村民不幸遇难,这让他第一次感到命运无常,死亡可以来得那么突然。

直到2003年,张黎明因工作调动来到昆明市工信局工作,虽然他离开东川多年,但心中依然牵挂着那片红土地,牵挂着自己的学生。2015年,张黎明所在的单位挂钩帮扶因民镇,得知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有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张黎明为何还要选择回去?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那是我初次工作的地方,若不是命运的眷顾,也许早就没有后面的日子,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必须回去。”

30年后,张黎明再次踏上因民镇的土地,在去因民镇“小白水”的岔路口,一条路直通到天生塘村,另一条路直达他当年所在的中学。站在岔路口,张黎明感慨万分,找到了心底久违的亲切感。

他发现,因民镇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很多村民的生活依然贫穷,帮助当地村民摆脱贫困,成为张黎明最迫切的心愿和目标。天生塘村是省级贫困村,位于因民镇东南部,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农户193户817人。

天生塘村地处“矿山采空区”“山体破碎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长期以来村民受“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困扰。从2015年驻村以来,张黎明就和驻村队员们一道遍访遍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张黎明介绍,天生塘村的农户居住非常分散,车辆只能到村委会所在的天生塘小组,当地山高坡陡,村民零散分布在海拔相差约1500米的陡峭山坡上。

“不通过实地走访入户,很难想象到千百年来村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也很难了解到村民们想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通过无数次的入户走访、填写表格,张黎明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调查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把脉致贫的根源,努力从治标与治本两个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一张照片“打开”村民心扉

一开始,驻村工作队在天生塘村村民眼里就是“外人”,由于各个小组的情况比较复杂,工作队经常会碰到村民不理解、态度冷漠的情况。如何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一时间成为张黎明最头疼的问题。

在一次走访调研中,张黎明听说了这么一件“小事”:有一年春节,村民张大爷的小儿子和儿媳妇回家过年,儿子用智能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让这辈子没用过手机、也从来没走出过天生塘村的张大爷乐开了花。张大爷问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放大,自己留着做个纪念?当得到否定的回答时,张大爷脸上开心的表情不见了。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村里的很多老人几乎没出过门,也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有些老人百年之后甚至没有一张遗照留下,让人感到唏嘘不已。”之后,张黎明每一次进村入户时,都会背上自己的摄影器材。“大爷、大妈你们好!让我给你们拍一张照,我会把照片洗出来送给你们。”5年来,张黎明为天生塘村的近百位老人拍照,自费洗印高像素的肖像照,再过塑或装框后送到老人手里,这不仅让老人喜笑颜开,也拉近了驻村队员与当地村民之间的距离,信任感就从这些小事中逐步建立起来了。

村民们的心扉打开了,工作也更好开展了。2015年以来,张黎明所在派出单位为天生塘村拨付了328万元帮扶资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们种上了大白芸豆、高山药材。2018年底,天生塘村终于整村搬迁到了东川区主城区,正式结束了“出行难、就医难、就学难”的历史。

在张黎明的摄影作品中,重点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2017年,张黎明拍摄的《留守村里的人们》荣获九三学社中央《中国面孔·中国梦》摄影大赛二等奖,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在《留守村里的人们》中,一位年迈的老人背着一个婴童,和煦的阳光之下,孩子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张黎明看来,“受教育”是人生应得的基本权益,尽管30多年前他在因民矿中学的学生大多走出了大山,但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个遗憾:如果当年能再教得更好一点,当地教育资源能再丰富一点,这些人可以生活得更幸福、更精彩。

“透过孩子们的眼神,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与生俱来的天真和聪慧,如果贫困地区的儿童生活条件更好一些,受教育水平更高一些,亲情的关爱更细腻一些,我认为对他们自身及整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将产生质的变化。”张黎明表示,破除贫穷的代际传递,是从根源上解决地区贫困的重要方法。(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

编辑:杨锦佳    责任编辑:龙泉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