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东川,铜都先行;东川城心,铜都作范。“十三五”拉开序幕,东川区按照市委“打造全市经济增长新亮点”的要求,建设“三美东川·创业铜都”迈开坚实步伐。铜都街道地处东川城区中心,是全区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脱贫攻坚”沙漏翻转计时开始,城市样板端倪初现商贸待兴,热谷经济自成一派大有可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转型可期。铜都街道紧抓机遇,围绕“六区”定位,按照“一区三带四片九纵”区域发展布局,向着成为东川小康社会先行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城乡发展样板区、社会管理创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党建工作引领区的“六区”目标奋进,打造富强铜都、文化铜都、美丽铜都、和谐铜都、生态铜都、先锋铜都,争做东川转型发展火车头、经济提速发动机。
两天前,铜都街道“脱贫创业园区”招投标公示期满开始建设,明年6月底,园区全面建成,建档立卡户将入园创业,开启新生活。五彩斑斓的霓虹商业街,喧嚣热闹汇聚本地美食的小吃城,能讨价还价买尽所需物品的跳蚤市场。绚丽的商业中心背后,是从“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帮扶”的转型故事。
精准扶贫,产业支撑;特色园区,入园脱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东川不准备大包大揽,而是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助其脱贫。脱贫创业园区优先雇用建档立卡贫困户,让易地搬迁到城区的贫困户就近就业;未搬迁的地方则依据本地自然优势,让贫困户与种、养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线下种植线上销售,政府搭台实现共赢。
随着脱贫攻坚推进,东川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全面提高扶贫开发的能力和效率。
脱贫创业园
创业创新扶真贫
今年年底,因民镇、汤丹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到铜都街道洗尾嘎、对方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如何就近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如何助其脱贫?铜都街道深度调研、解析个案,全力打造脱贫创业园区,让贫困户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铜都街道树立‘以人为本、城乡融合’理念,抢抓资源型城市转型、脱贫攻坚、创业创新等政策机遇,为贫困户提供更大市场。”铜都街道党工委书记毕天顺介绍,按照建设主城规划区的“一区”发展布局,脱贫创业园区里设有“一街、一园、一市场”,暨美食街、创业园、跳蚤市场,发展起来后带动周边地块逐渐形成绿化广场、儿童游乐园、民俗旅游住宿区。白天休闲逛街品美食,晚上淘宝娱乐赏夜景,通过转型发展,倾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宜业东川,探索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这个特殊的脱贫创业园,位于东起路25栋,里面开设的“东川农特小吃汇”里,各村贫困户经过培训,经营洋芋粑粑、炸洋芋、老花豆苦荞饭、凉粉、烤豆腐、凉米线、卤面、烤羊肉、羊汤锅、杀猪菜以及云南其他地区名特小吃。凡在里边开设分店的东川名优餐企,必须优先雇用贫困户帮厨学习,两者相加,小吃汇和5家名特餐企的分店每期可带动和培训50名贫困户进行餐饮创业学习。另外,免费提供部分铺面,让有手艺却没有资金的贫困户也能顺利开店。
不仅如此,铜都街道将电商扶贫作为突破口,探索电商企业和政府合作的新模式。信息交流厅让顾客了解刚刚吃到的农产品从“出土”到“上架”的过程,扫一扫二维码,相关图片、影视图像就可自动呈现。与此同时,街道各产业园、农技种养殖基地联合交流中心和铜都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一并上线,在“铜都街道网络销售平台”上下单后,土特产就能快递送货到家。50种乡村农副产品,以村为单位进行销售,不仅省下种植户来回拉货的时间和运费,保证土特产的销量和价格,也能为村民扩宽销售途径,创新消费方式,让农户入股平台增加收入。
私人定制项目
瞄准每家每户
政府出资扶植建立脱贫创业园区,把有能力离开家的贫困户集中起来脱贫,但对于那些上了年纪不能离开家的贫困户,又该怎么脱贫呢?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什么才是精准?必须一家一户因贫施策,从“千篇一律”向“私人定制”转变。
“李德顺家3亩地,苹果种植100棵;李开富家5亩,种植重楼300株。”在箐口村村委会大院里的5块展板上,清晰标明每家每户要发展的种植产业。铜都街道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27户24834人,2014年、2015年2717户913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顺利脱贫,2016年将脱贫7000人,2017年将完成剩余8700人的脱贫任务。
因户施策,铜都街道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为目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充分利用箐口村本地情况发展荒山林果、荒山植香、林下可利用资源种植适地中草药,大力实施“生态兴村、绿色箐口”建设工程。
香料成药花成海,100亩赤芍开花后红了满山遍野,3年内每亩可产生2000元经济效益。目前,箐口村已种植红豆杉1000余亩,花椒苗木8万株,荒山林果1000亩。五年内,整村收入可达28万元,人均产值增加1.9万元。箐口村采取“政府+村党支部+贫困户+企业+公证处+保险公司”发展模式,政府引导并补助一定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企业投资经营管理、村级组织以荒山、林地作为集体经济入股,农户以土地和政策贷款入股参与到产业中进行分红,“靠山吃山”,其实是贫困户自我“造血”的体现。
5元一公斤的开花洋芋,如今已成为李子沟村吸引顾客的招牌之一,虽然贵,却供不应求。今年,李子沟村将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如何真正“做强做大”这个牌子,不单只是本地人知道,就得依靠网络的力量。基于电子商务平台,铜都街道将在昆明本地设立一个脱贫创业拓展窗“体验东川”。以实体体验店加电子商务直接向消费者售卖的形式,实现农产品由田间地头直接走进消费者家中展示和销售,实现线上线下订单农业的转变,拉动农产品销售量,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看到满山洋芋花,动动手指就能品尝正宗的开花洋芋,农产品销售价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增加农户经济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昆明日报 记者达娃·梅朵 张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