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守自家穷窝,越守越穷;外出务工创业,越创越富”,话虽这么说,可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照顾家庭、年龄偏大、身体残疾、受疫情影响企业未复工复产等等,让他们无法实现外出打工。面对就近就业需求加大,而本地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东川区创新机制,或引进劳动密集型代加工企业入驻,或大力扶持本地企业。现在,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在村子里、在城区,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圆了这群人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在对门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蔬菜分拣车间里,每天都有三四十人来这里做活,这些豌豆尖经他们精心分拣包装好后,将发往北京、上海、港澳台、新加坡等地。搬迁户张洁家里两个老人、两个孩子都需要照顾,老公在外打零工,自己非常希望找个就近的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年初她参加了区人社局组织的培训,目前,一个月可以挣五六百块,以后熟练了,可能会达到800来块。
搬迁户范海岺以前在外地的类似工厂打过工,工作熟练,豌豆尖一天可以拣200来袋。她现在是领班,月工资可以达到2000多块。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准备去幼儿园接孩子,扶贫车间计件工资方式,让她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她说,“在这里工作非常方便,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还可以照看孩子老人。”
蔬菜分拣扶贫车间负责人舒英华是东川本地人,回乡创业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目前公司已吸纳30名搬迁户务工。公司正积极拓展业务,除了蔬菜分拣车间,还做起了冷藏、包装业务,为区内的种养殖大户提供冷藏、冷冻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吸纳更多的无法外出的搬迁户家门口就业。舒英华信心满满地说:“公司将逐步拓宽业务,增加蔬菜品种,增加用工,让更多老百姓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通过在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楼上生活,楼下就业”,扶贫车间已成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一大抓手。起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电子元件加工车间,目前已吸纳58名搬迁户及附近村民就近务工,经他们制作出的各种电子元件将销往全国各地。工资分为计时、计件,月收入可达1000—3000元不等。目前报名的人仍有很多,达300多人,公司已在对门山和糖厂又兴建了两座厂房,将吸纳更多的老百姓就近就业,为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有事做、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城区,扶贫车间也逐渐多起来,项目涉及装卸、超市、矿产品开发销售等。为了照顾考入城区学校的孩子读书,远在拖布卡镇的建档立卡户唐晓红来到城区租房住,唐万巧也一样,还有搬迁户施丽,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能在城区找到工作。在溢百佳超市,她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东川溢百佳超市2019年至今已吸纳建档立卡户23名。因民镇瓦岗寨搬迁下来的施丽感慨道:“政府对我们非常照顾,帮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可以照顾老人,反正搬下来也还是觉得蛮好的。”
村子里的扶贫车间又发展得怎么样呢?位于汤丹镇元宝村的汤丹嘉隆食品厂,前身是远近闻名的国营单位汤丹糕点厂。由于元宝村地少土薄,难以发展产业,村上将老厂重组起来,把元宝村的139户建档立卡户3000块钱一户的产业资金及20万的集体经济融入到嘉隆食品厂,目前已吸纳90名劳动力就近务工。由于公司效益好,员工底薪达到了每天80元。另外,这139户建档立卡户,每年还可以得到300的分红。元宝村支部书记兼主任张云波说他们下一步准备建一个标准化的厂房,可以容纳的员工达到150个左右,每一户建档立卡户可以吸纳一名员工,基本上就能解决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近年来,这些扶贫车间,建到了田间地头,办到了安置小区,延伸到贫困群众家门口,方便贫困群众赚钱顾家两不误,同时也调动了贫困群众产业脱贫及企业创业的积极性。目前东川区18、19两年共认定就业扶贫车间共35家,总的就业人数达到6000余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人员1044人。今年区人社局收到扶贫车间认证材料有7家,目前正在审核当中。据区人社局统计,2020年从就业流向看,区内就业57054人,占已就业人员的49.57%。
2020年2月,东川区出台了《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扶持办法》,为实现东川区就业扶贫车间企业“生产稳定”和劳动力“就业稳岗”,确保难以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提供了保障。根据东川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扶持办法,区人社局对扶贫车间每吸纳一名建档立卡人员给予1000元的奖励补贴,2019年,扶贫车间给予的补贴金额达到了102万。东川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樊廷方说,“下一步,区人社局会进一步加强宣传扶贫车间相关的扶持政策以及认定管理办法,让这些扶贫车间享受到扶持政策,也鼓励扶贫车间充分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供稿:东川区人社局 记者: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