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全市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7个,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培育林农专业合作社8户。林下经济发展带动农户5.45万户、21.7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14611户5.24万人,户均受益增收302元,实现了不砍树、不破坏生态也能致富。”8月7日,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耿成兴,在全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这么说。
耿成兴介绍,昆明林草部门在脱贫攻坚战中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的原则,对贫困县区在退耕还林、生态护林员、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建设专项工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做到“守得住青山,富得了山民”。
退耕还林工程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扶贫工程”,昆明林草部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核桃、板栗、青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近三年来,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从退耕还林项目中获得的直接收入为:寻甸县437元、禄劝县522元、东川区847元。退耕还林群众享受国家政策补助的同时,还发展了持续增收的后续产业。全市在禄劝、寻甸、东川三县区共实施特色经济林果建设45.18万亩,其中禄劝县26.06万亩、寻甸县 10.05万亩,东川区9.07万亩,核桃年产量达到了8500吨,成为老百姓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昆明林草部门依托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林菌模式(保育促繁、人工种植)、林药模式(野生抚育、人工种植)、林花模式和其他模式(林禽、林畜、林菜、林蜂)。全市已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四大类型,涵盖林药、林菌、林花、林苗、林菜、林禽、林畜、林蜂、野菜采集加工、野生食用菌采集加工、城郊“休闲体验”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有林下经济为主业的龙头企业25家,森林庄园15个,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社25个,参与企业100多家,惠及林农42.8万户。目前,全市共发展林下经济98万亩,其中林菌62.7万亩,林药3.2万亩,林下养殖2.8万亩,森林景观利用及其他28.5万亩。
全市林草部门还紧紧围绕“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目标,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 大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各地充分利用林荫空间、森林景观等资源,发展养殖、种植、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禄劝县中屏镇忠义核桃合作社以核桃-中草药复合经营模式,核桃林内间作云木香、附子、草乌等药用植物,打造了400亩的核桃林下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直接带动了50户贫困户从事相关产业并实现脱贫。宜良小哨社区的“包山拾菌”模式,让“沉睡山林”变成村民的“金山银山”,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88万元,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生态护林员是国家林草局出台的一项重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政策,也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具体举措,2016以来,昆明市从国家林草局争取资金9230万元,选聘了8913名生态护林。这一政策的实施,惠及禄劝、寻甸、东川三县区的356个贫困村1947户贫困户6800多贫困人口,户均实现增收9296元,取得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良好效果。(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