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8月3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决战脱贫攻坚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在线上启动。让我们聚焦中国西部重庆、广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6地,从人民群众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笑脸中,感受他们走向小康生活的踏实和快乐。
2015年,中央吹响精准扶贫冲锋号。5年来,上万名扶贫干部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扎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一线。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路上,手机成为扶贫干部和村民之间纽带。情系山外的手机、用到发烫的手机、记录变化的手机……小小一部手机,诠释着扶贫干部的倾情担当。
李志敏:与23名村民的约定
支尔莫乡康复村第一书记李志敏
“李书记,我被允许上铁塔,可以架线了。”
“李书记,我谈恋爱了,现在花费比以前大一些。”
“李书记,我现在一个月可以赚到7000元”
……
每隔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通一次电话,是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康复村第一书记李志敏,和村里外出务工的23名村民的约定。
康复村是昭觉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从昭觉县城出发,过悬崖村,走美姑河大桥,再爬过3个近60度的坡路,才能来到康复村。
昭觉县康复村
李志敏说,以前村民们分散住在各个山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子山高林深,气温比山下低,许多农作物种不出来,地里只有些土豆和玉米。土坯房不扛雨,降雨量一大,不少人就要忙着修补屋顶。住在河边的村民,还要警惕河水上涨淹没院子。
不会普通话、山高路远没出过远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不敢也不愿出去打工赚钱。李志敏只能一点一点地劝。好在大家都愿意改变,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
一旦走出去,见到的世界就大了。随着钱包越来越鼓,不少人离开了村子,到别处安家。5年时间里,村里有80户人家搬去凉山州西昌市、普格县等地安家,开启了新生活。
李志敏在村民新居中检查卫生情况
大家山水相隔,但联系却从未中断。最近几年走出大山的23位打工青年,李志敏专门用笔记本记下了他们的电话,定期联系。
通过电话,李志敏告诉他们村里修了新路、盖了新房、村民买了轿车、村里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经济作物栽种起来……而他们告诉李志敏在外面的工作生活情况,随时报平安。
与李志敏的电话约定,成为这些曾经在深山里生活许久的彝族青年,在异乡打拼的温暖慰藉。
杨洪:一天700个电话的沟通桥
普格县荞窝镇云盘山村第一书记杨洪
凉山州普格县荞窝镇云盘山村900多户村民中,约占92%的村民来自全州14个县(市),堪称“微缩版凉山”。云盘山村第一书记杨洪靠着一部手机与村民时刻联系在一起。
2008年至2013年,由于村里监狱搬迁,留下大量土地,吸引了来自凉山州14个县(市)的842户人家搬迁至此。这让村里的贫困户激增,从69户增加到了518户。要解决2000多人的出行、饮水、住房等问题,杨洪和驻村工作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工作量呈倍数增长。
云盘山村子很大,山高路远,大小事务,村民只能通过手机向杨洪咨询,事无巨细,他一一回应、安排。杨洪接到的电话,除了来自村民,还有施工队、上级部门以及村组干部。
最忙的时候,杨洪一天能接打700个电话。一天下来,手机发烫,头脑发晕。
云盘山村一安置点,杨洪和当地村民聊起如何实现产业增收
杨洪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但他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当地彝语,解决沟通问题。在云盘山村这个“小凉山”里,村民们说着各地的方言,加上很多人不会汉语,曾经他入户工作时,还必须得带个翻译。
在杨洪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村民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新家,有了医保,村里小孩都去学校上学。孩子们在学校学普通话,回家教父母说普通话,语言的隔阂正在一点一点被瓦解消融。
云端之上的普格县荞窝镇云盘山村株木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村里还为因耕种毁坏的林地重新种上经济林木,村里种养殖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不仅种植传统烤烟、荞麦等作物,还引进了中药材、花魔芋等新品种。2020年村里集体经济收益预计将超10万元。
村里还有23户107人是贫困户。杨洪说,2020年,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让村里剩余的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之后,村里还要发展产业,开发旅游资源,让大伙儿致富奔小康。
林华伟:合姑洛乡的136次早安
合姑洛乡脱贫攻坚专职党委副书记林华伟
每天天刚亮,在凉山州美姑县合姑洛乡,从成都来挂职的脱贫攻坚专职党委副书记林华伟就起了床。
简单吃点速食粥,穿上跑鞋,他便开始了“走山”——跟着村里的路走一圈,是他每天的“固定节目”,风雨无阻。从合姑洛乡政府出发,一路走到山顶马红村,沿途6公里,不仅能晨练,还能顺便走访一下贫困户。
“早安,合姑洛!”通过微信朋友圈,他将“走山”时的所见一一记录。在3年136次“早安”中,合姑洛变化着四季的模样。
合姑洛乡照片
照片中的合姑洛有春花、夏泉、秋叶和冬雪,也有村子旧房变新家、村民吃穿犯愁到吃穿不愁、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等太多的变化。
“除了路和房子,扶贫工作队离开之后,村里还需要有什么?” 林华伟说,发展产业可能是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
站在乡政府门口,他指着合姑洛乡的平面图说,马红村有高山神州香牧草种植和西门塔尔牛养殖;洛觉村有酿酒厂项目;采嘎村已经建好牛场、山羊养殖合作社;四吉村有高山跑山鸡养殖场……
林华伟说:“大家一起好好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链接】
万名扶贫干部奔赴大凉山
5年来,上万名扶贫干部和本地干部群众一起苦、一起拼,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为凉山的脱贫攻坚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们用流血流汗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目前,凉山州剩余的17.8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已经基本实现,30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胜利在望。
大凉山在实现社会制度跨越千年的基础上,正在实现社会文明的时代跨越。(云桥网记者李吒 图片和视频来源于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