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让艺术走进自贸区 昆明片区开拓艺术品保税新“阵地”
昆明信息港    08-14 14:15:42

相信很多昆明市民去过艺术园区看展,去过博物馆看展,但去自贸区看展会是怎样的一种新鲜体验呢?8月12日,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艺展云南”保税艺术品展在昆明综合保税区(经开片区)正式开幕。展览持续至8月15日,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吉打州等地与我国七个省份共计60名艺术家的百余幅精品画作,作品涵盖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多个门类,展现不同地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呈上了一场国际性专业化的艺术盛宴。

据了解,“艺展云南”是云南首届艺术品保税展,依托自贸区昆明片区综保区政策优势,艺术展品不出区,且无需缴纳高额关税和增值税,实现了通关时间和税费的大幅减少,大大降低展览成本,这是联通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艺术文化领城大通道、建立自贸区艺术品保税物流交易运营新模式的一个有益探索。此一模式,在上海、广东等地的自贸区已先行先试了多年,而昆明此番的跟进,正符合近年来国内越来越高的对艺术品保税区建设的呼声。

据了解,按照以往的相关规定,海外艺术品进入中国境内时要缴纳6%的关税,以及17%的进口增值税,再加上其他的相关费用,整体计算下来,一件海外艺术品要想入境所要缴纳的复合税率实际应为24%左右。这就意味着艺术品每一次跨国交易都要缴纳不菲的税款。虽然,近年关税有所下降,但是艺术品市场还要承担17%的增值税。在此背景下,建设更多艺术品保税区,发展文化保税产业,对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都有重要积极作用。而据瑞银和巴塞尔艺术展今年3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量创十年新高,中国稳居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这一庞大的商机与市场注定需要自贸区的参与助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曾撰文表示,有多个国家通过打造与保税区相似的自由港,最终成为区域甚至全球文化艺术品展览展示和交易中心。

作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自贸区必然要先行先试,早在2011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就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全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而今年下半年,投资近12亿元,总面积6.8万平方米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和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将正式运营。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上海自贸区已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优化艺术品进出境流程,将艺术品进入保税区的时间由原来的3-5天缩短至48小时以内;优化保税展览审批流程,将原先提前1个月的备案时间,缩短至常态操作6个工作日;设计开发保税区服务中心艺术品智能远程查验系统,优化功能服务。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昆明片区在今后拓展艺术品保税业务中借鉴学习。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现阶段艺术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减少,中国艺术品市场和国际市场在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回顾“非典”之后艺术品市场迎来暴涨的经验,自贸区昆明片区此时对保税艺术品业务的投入建设,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可以肯定的是,自贸区昆明片区举办的这场“艺展云南”保税艺术品展,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向社会各界展示了昆明片区国际保税艺术品仓储、展览运营模式的商业潜力,鼓励吸引相关合作机构、企业入区发展,推动相关制度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为昆明片区打造成为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编辑:孙红亮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