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民生”, 如何确保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最大的出路就是要保障由劳动能力者充分就业。为解决这一难题,东川区制定出台了《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就业创业保障实施办法》。
一、哪些人将在这个《办法》中获益?
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区内创业者、区内招用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单位、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到区外就业者。
二、《办法》实施有哪些组织保障?
建立了副区长任组长、区人社局、移民新区党工委等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区人社局,移民新区党工委抓具体落实。落实五级责任制,即移民新区党工委负领导责任,区人社局负指导责任,区属行业部门负帮扶责任,各乡镇(街道)党委负主体责任,各村(社区)基层党支部负直接责任。
三、《办法》理有哪些“干货”?
(一)区内招工单位有补贴。东川个体工商户招用易地搬迁劳动力2人(含2人)以上,稳定就业1年且签订劳动合同的,每招用1人给予一次性补贴1000元;对招用5人以上并签订1年以上(含)劳动合同的企业,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的岗位补贴,最高补贴不超过5万元;对在东川经营1年以上的企业,招用5人以上(含),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给予养老、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二分之一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同一企业不得同时申报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二)个人外出务工有奖补。外出务工且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省外每人700元,省内(区外)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外出务工奖补。
(三)就业培训有补贴。对有培训意愿的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每年不超过2次的免费职业培训,培训期间给以15元/人.天的生活费补贴。
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按照用工方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总额20%的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四)自主创业有补助。
1.创业补贴。对创办经济实体且办理营业执照,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带动当地3人及以上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创业者一次性3000元的创业补贴和一次性1万元的场租补贴;对易地搬迁人员创建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众创空间),并经市级认定的,区级给予园区举办方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2.场租补贴。对在东川区域内通过租赁方式获得经营场地的,且经营6个月以上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每年可按照经营场地所在地段同类场地租金平均水平70%的标准,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的场租补贴,每年场租补贴最高不超过3000元;大学生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的场租补贴,每年场租补贴最高不超过1万元。创业补贴和场租补贴不能重复享受。
3.担保贷款有保障。可优先申请不超过15万元的“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
四、优惠政策所需资金从哪里来?
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100万元资金用于保障。
五、政府从哪些方面提供服务?
做到四个“精准”和逢“五”必“干就业”。
精准摸底。成立由涉及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包村干部为队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副队长,驻村扶贫队员、就业扶贫队员为队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采取属地负责、分片包干的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信息,就业未就业情况进行精准核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做到“调查一户、精准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
精准对接。针对需求特点,收集区内外岗位信息,“面对面”送岗到户,做到每年度内户均送岗送政策上门不低于3次。对已就业人员又失业的,在1个月内必须送岗位上门服务。
精准培训。按照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意愿和区内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分类制定实名制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以工代训、定岗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精准就业。对达成就业意向的搬迁人员,由就业服务小分队同步做好面试、体检、入职手续办理等对接服务工作,快速输送到用工单位上岗,切实提高就业帮扶成功率。针对部分搬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通过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排从事保洁、门卫,实现“家门口”就业。对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暂时无法外出的,一方面鼓励区内用工企业定向招用,通过整合区级各行业、重点工程领域的岗位资源,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代加工企业帮助“家门口”就业。
逢“五”必“干就业”。每周五开展就业供需对接会、每月5日开展就业工作联席会议调度、每月15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每月25日开展现场招聘活动。(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王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