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云南自贸试验区将满“一周岁” 抱团出海不再“单飞”
昆明信息港    08-27 14:20:58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这个实施范围约119.86平方公里,涵盖了昆明、红河、德宏三个片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成立之初就肩负着104条试点任务,其中云南“首创”政策就有25条。创新、试点、开拓,这些从挂牌之日起就贴在云南自贸区身上的标签,已足以说明云南自贸区的工作注定不平凡。一年的时间,新生儿还未断奶、还在牙牙学语。但云南自贸区的发展已是结伴而行、阔步向前。

今年受疫情影响,整体经济形势、国际贸易环境都受拖累。云南自贸区成立时提出要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通道的重要节点,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开放前沿。但疫情发生后,如何维系并拓展与南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成了云南自贸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云南自贸区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6月,中国和泰国双方3家企业以远程视频签约的方式,共同发起构建的“中泰远程医疗项目合作平台”正式启动,成为中国(云南)自贸区首个中泰双方远程医疗合作签约项目。云南自贸区及时抓住泰方有国内及周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远程医疗市场需求,依托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多学科多维度的医疗平台资源、医用软硬件及其他资源,与泰方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全方位的远程医疗合作,既是当前背景下助力国际疫情防控的新举措,也是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的新模式。打造开放新高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国家新设的6个自贸试验区在差异化试点任务方面更有侧重,其中,云南自贸试验区就提出创新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等新尝试,而此次的中泰远程医疗合作,正是云南自贸区践行创新的一大范例。

在云南自贸区挂牌之初,政府智库和学院专家就提出自贸区要充分发挥战略叠加优势,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质量变革。而云南自贸区亦在这方面不断开拓创新。7月24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在昆明签订了片区协同创新联盟合作协议,促进三片区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合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共同推进中越、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当天,昆明片区还与中国老挝磨憨—磨丁合作区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河流介绍,昆明片区资源集中,红河片区面向越南,德宏片区辐射缅甸,磨憨—磨丁合作区连接老挝。四个片区各有特点、错位发展、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可以合作构筑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建联盟、筑通道,为的是拉动外贸增长。2019年,云南完成进出口总额2323.7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排名全国第三位。今年一季度,云南省外贸增速同比下降16.1%,陆路口岸和机场口岸的传统贸易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此背景下,抱团合力,方能汇聚成跨境出海的云南优势。

今年上半年,东盟已经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国别排名看,中国与越南的进出口增长18.1%,规模位列东盟各国首位;从产业亮点看,电子制造产业联系紧密并带动相关产品贸易大幅增长。这一贸易格局的变化,对云南自贸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东盟秘书长林玉辉表示,预计到2025年,东盟数字经济将从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提高到8.5%,中国在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将走在世界前列,将成为东盟推动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这意味着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领域将培育更多新的合作增长点,而如何通过自贸区建设,吸引这些产业落地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将是云南自贸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而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三个片区创新的联盟建设,是其中必走的一步。因为只有通过共建合力,才能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才能有效解决国内部分外向型加工企业“原产地证”问题,才能在全球产业链新一轮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今年8月30日,将满“一周岁”的云南自贸区,不再是三个“单飞”的小伙伴,三个片区将形成一个更紧密的团队,共推跨境产能合作、共引产业发展项目、共筑跨境物流通道,共同组成对外开放的立体网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评论员 王致捷)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