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停下时光,如诗农事——陈玲洁《农事诗》画册分享会举办
昆明信息港    09-06 18:44:32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孙红亮 9月5日,由昆明市博物馆和云南聚艺锵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一千零一页”第二期画册分享会“停下来的时光——陈玲洁《农事诗》”在昆明市博物馆国际艺术空间举办。本次分享会特别邀请到云南本土著名艺术家陈玲洁,与大家分享画册《农事诗》背后的故事以及艺术家多年的创作轨迹和心路历程。活动同时举办了陈玲洁的个人作品展,展览将持续展出至9月8日。

分享会主持郭继广(本次活动策划 云南艺术家数据库发起人)

分享会主持郭继广(本次活动策划 云南艺术家数据库发起人)

“一千零一页”画册分享会作为昆明市博物馆新推出的公共教育项目,将展览与艺术沙龙融合,以艺术家的画册作为衍生,邀请艺术家与公众零距离交流,共享艺术的乐趣。分享会在8月7日成功举办了第一期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为云南的公共艺术教育、艺术交流学习、画册分享等提供了新的场域。

分享嘉宾刁正勇(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辑 画册设计者)

分享嘉宾刁正勇(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辑 画册设计者)

本期活动的主讲嘉宾陈玲洁,1978年生于云南江川,200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曾在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2006年至今任教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农事诗》作品集的装帧设计者、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刁正勇先生作为分享嘉宾也来到现场,与主持人郭继广一起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轻松愉快的对谈。

分享艺术家陈玲洁。本稿图片均为贾翔摄

分享艺术家陈玲洁。

陈玲洁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阶段和转变的契机。自十三岁学习绘画开始,到今年的近三十年的漫长时光里,就绘画题材,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大学毕业后到玉溪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她关注着自己外婆用过的纺车、父母用过的犁,把家中日常使用过的物品进行陈列和写生,以农具和江川青铜器为主进行静物画创作,探讨着日常性和经典性的关系;来到云南大学任教后,她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精神与物质的压力中表达着身份转化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在变化中思考城市与乡村在她身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复在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纠结徘徊;在孕期她由油画转向丙烯,来到了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使用的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她以逐渐平和的内心重回土地,开始描绘更广阔的土地和广阔土地上劳动着的美丽的人,而陈玲洁在这一阶段的创作构成了《农事诗》作品集的主要部分。

微信图片_20200906180615

谈到选择农事题材绘画的原因,陈玲洁说,由于在农村出生并成长,她骨子里与乡村、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如今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周遭的人和事都变了,但作为农民的女儿这一基本的事实却从未改变,这是她生命的根与本;而面对中国城乡二元对立发展的现实,在创作中就不得不在城市和乡村两者之间作出取舍。她常觉得自己眼前的城市生活过于丰富、庞大,导致无力去清晰地认识、理解并把握住城市生活的本质和内核。而相反,农村土地上的人和事于她是亲切和熟悉的,她能更真诚地表达她的所思所想。不是以旅游者观赏的眼光,不是浪漫化的唯美乡土,也不是感伤的怀旧,她以平视的目光观察着她熟悉的土地,借助艺术创作而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辨认和找寻。

微信图片_20200906180933

现场观众也将自己的问题和感想写在纸上,积极与嘉宾互动。有观众被陈玲洁的作品中浓浓的乡土情怀打动,领略到源于生活细微之处的艺术之美;也有观众注意到陈玲洁以往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隐匿于土地和作物中,但《农事诗:处暑2019》中的人物则特别突出,陈玲洁回应道,近几年她确实将关注点从土地和农作物的变化转到了土地上的核心——劳作中具体的人,并试图捕捉耕作者在劳动时的表情与肢体之美。

微信图片_20200906182150

在回答年轻创作者所面临的创作困惑时,陈玲洁认为在自由创作中出现表达把控的矛盾十分正常,对创作者而言,在扩充作品阅读量的同时,回归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所感所爱也十分重要。

微信图片_20200906182241

本稿图片均为贾翔摄

回归乡野,叩问逝去的时光,找寻逐水而居的乌托邦,似乎是很多当下身处高速城镇化、信息化、读图化、网络化时代的人心底的终极幻想。而在瞬息万变的城市生活里,我们也许可以试着放慢被奔忙慌乱的脚步,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回归生活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

编辑:李丽朱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