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聚焦“美丽指标”
云南日报    09-07 08:43:29

日前,省社科联举行了今年第6期学术沙龙活动,围绕“建设最美丽省份的人文指标体系”献计献策。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建华,云南省中青年社科协会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王亚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大学教授崔运武,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谢青松,昆明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邵维庆,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教授段金生,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段春锦,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海亭,云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陈亚颦受邀参加此次沙龙活动。

应有人文指标的考量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最美丽省份建设,让“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成为云南的靓丽名片。省委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设最美丽省份的主要任务指标,包括涵养生态美、创建环境美、提升城市美、塑造乡村美、展现山水美。专家们认为,这五大指标很重要,其中应有人文指标的考量。

有专家指出,看似很虚的人文指标,也可以量化或进行标准化运作,比如艺术创作、舞蹈、体育运动等,都有训练的基本标准,如果学舞蹈不训练基本功,就成不了舞蹈家。踢足球也是这样,要从练基本的动作做起。同理,建立最美丽省份应有的人文指标,可从“基本功”入手,确定重点或指标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评估、观测。还有专家表示,人文学科难以单独进行技术化指标考量,但可以放在经济、社会、民生等相关领域当中检测,这样就有找到量化或技术化的可能。

打造美丽云南多面体

专家们认为,目前关于最美丽省份的界定和讨论当中主要侧重外在之美,在客观上忽略了精神美、心灵美、文化美等内在之美。建设最美丽省份应该兼顾内外之美。云南是多民族和谐共济的典型区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实现这一目标是引领最美丽省份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打造最美营商环境等方面外,必须不断强化民族融合之美、文化包容之美及人心醇厚之美、性格豁达之美,有必要培养云南人的乡土意识、乡愁文化。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对云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是关系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的重大课题,是建设最美丽省份的内在要求。只有紧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才能更充分地涵养云南民族文化的包容厚重美。建设最美丽省份,应该在生态自然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府亲民美、生活幸福美、人文特色美六个方面多着力,打造美丽云南六面体。在评价体系中,要对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统一协调,并把各个具体行业的责任指标落实到位,在政府的相关职能和事权部门建立具体的人文指标评价维度。

云南最美的风景是人

“云南最美的风景应该是人。”专家们如是说。看一个地区美不美,除了山美、水美,还应有人美,即人的道德素质美。落实到人文指标体系中,就是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云南人的美应该体现在日常的道德素质教育中,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都应向学生灌输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具体措施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新时代的“五讲四美”内涵,让道德素质美有具体的标准,这样就可把人文指标体系具体化、细致化,让每一个公民都知道作为一个美丽的云南人,行为、语言等应该怎么做。(云南日报 记者易晖)

编辑:周然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