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学校,一栋充满彝族风情的教学楼映入眼帘,操场上是红白相间的标准塑胶跑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内教室、阅览室窗明几净,设施完备。
“以前从家里到学校有25公里,现在家和学校直线距离只有50米,儿子上学方便多了。”小康家园安置点的杨日各高兴地说。
杨日各曾是西川乡沙力村委会竹林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搬到了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1期安置点的小康家园,小区旁就是小凉山学校,从此,孩子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读书了。
“小凉山学校是宁蒗县推进教育扶贫而着力打造的一项扶智工程。”宁蒗县教体局局长张达峰介绍,学校建成后,解决了县城中小学生拥挤、大班级多、进城务工子女就学不便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就学难题,促进宁蒗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学校有92个教学班,中小学生4500余人,其中进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1792人、低保家庭学生1013人。
近年来,宁蒗县累计投入9.4亿元新建校舍19.4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2.17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1.56万平方米,实施“全面改薄”新征中小学用地478亩。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县第三幼儿园、宁蒗二中,城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失学,宁蒗县在控辍保学上狠下功夫,全面落实“双线四级六长八包”责任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整合教体、公安、司法、妇联、乡村两级等相关部门力量,依法控辍、资助控辍、情感控辍、责任控辍、质量控辍五措并举;同时采取归并校点、集中办学与恢复部分校点相结合的方式,让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现就近入学,完成1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和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广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助学,3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达116万余人次,资助金额达245亿余元。
宁蒗县还通过东西协作,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深化“宁海合作”,与江苏省海安市开展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模式。286名海安教师到宁蒗县支教;加强与上海市杨浦区的教育扶贫协作,近3年来输送300名建档立卡“两后生”到上海中职学校就读;在上海诺基亚贝尔公司帮扶下,实施了“智慧教育互动视频云”,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