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湖小区一景 记者谭石艳/摄
来到大营街,“云南第一村”巨大牌坊格外醒目,穿过牌坊来到玉泉湖小区,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的民居别墅群白墙青瓦,兼具中式风格和滇中传统民居特色。这其中有一幢别墅就是黄兴邦家。
今年79岁的黄兴邦是土生土长的大营街人,他1995年在大营街中心小学教数学并兼任校长,2005年正式退休。
黄兴邦正在拉二胡 记者谭石艳/摄
“以前人多地少,我们好几家人挤在很小的老房子里,面积小、居住环境差,粮食也不够吃,被称作‘五难村’,也就是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回忆起曾经的苦日子,黄兴邦由衷地感叹,改革开放后,大营街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居民共同发家致富,居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我们每年都有退休工资,各家各户和和美美,很幸福。”
现在住上大营街社区按照“五统一”建设的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即统一设计、统一拆除、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黄兴邦和朋友们经常相约一起打牌下象棋,偶尔他也拉上一段二胡,给大家跳舞助兴。他直言现在心里只有两个愿望,“希望国家富强,自己身体健康,这样我就能享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更多红利。”
一直以来,大营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铺就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和黄兴邦一样,对于大营街的向好发展,水松纸厂设备部副部长何金春同样感受颇深。
问到何时进入工厂工作的,“1989年8月27号,”何金春脱口而出,似乎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三十多年来,他从一个需要靠记口诀“左松右紧”的学徒工变成精通各种高精尖印刷设备的老师傅,也见证着大营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这里是一片空地,但现在变成了企业聚集地。”
何金春 记者谭石艳/摄
“老以前一家人住在十多平米的木结构房子里,然后变成人均居住面积二三十平米,直到现在的四五十平米,还完善了很多健身娱乐设施。”在何金春记忆里,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越来越大,居住环境愈来愈佳。
“现在孩子年满3岁的孩子可免费入幼儿园;每个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每年有500元至1000元补助金,年终每人还有6000元的分红……”何金春盘点着大营街居民的幸福日子,直言现在的生活很“小康”,有盼头。
如今,昔日的“五难村”,跳出“以农为主”的圈子,大胆兴办乡镇企业,依托红塔集团,发展与卷烟产业相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自成一体的城镇工业经济格局,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实现了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奔小康之路。
谈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及方向,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陈宝荣介绍,大营街社区正以大营街丰富的乡村民俗文化、深厚的历史文脉、丰富的特色美食以及交通区位优势为依托,积极开展大营街幸福小镇建设项目。
据了解,幸福小镇项目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预计投资15亿元,2019年开始投资建设,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幸福小镇建成后将成为旅游新地标、玉溪旅游新中心、大营街乡村振兴的新载体。小镇项目符合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历史文化生态的需求,建成后将明显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有助于把大营街打造成美丽宜居乡村。
幸福小镇项目的实施将提升大营街社区城镇功能,既为大营街的发展开拓广阔空间,又为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将极大地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打造新的就业平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居民创业就业致富平台,预计增加4500个就业岗位。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昆明信息港 记者谭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