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社区民警倪辉:“我”和大学生们在一起4015天的故事
昆明信息港    09-26 12:12:22

0926_3

我叫倪辉,今年51岁,是吴家营派出所高校社区警务队的一名民警。2009年大学城搬到呈贡以来,我就与大学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学们都爱叫我一声“辉哥”。呈贡分局为做好高校基层基础工作,专门依托吴家营派出所,设立了5名民警、15名辅警组成的“高校社区警务队”,由我带领扎根高校。11年来,我始终秉承“把学生当亲人,以真情换真心,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摸索出了一套“服”、“防”、“管”、“建”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积极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中。

“服”有温度,当好贴心人

2011年,各在昆高校初迁呈贡,配套设施还在完善,到主城只有一路公交车,学生经常排200多米的长队乘车。有一句形象的描述叫“民大的坐着,昆工的站着,师大的望着”。虽然这不是公安机关的主责,但是我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抱着不解决问题不收兵的态度“死磨硬泡”,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让公交车的班次增加了一倍,同学的出行问题得以解决,“有事找辉哥”的说法在学校里流传开来。为了方便同学返校,我曾深夜开车到机场接打不到车回学校的同学,也曾打电话“聊天”3小时成功劝解因失恋想“轻生”的同学。遇到求助时,我从不问自己这事情该不该我做,只问这事情如果发生在我的家人身上我会怎样做。高校社区警务队成立后,我的工作从原来“下社区”,变成了“在社区”,一字之差,我的阵地从派出所前移到了学校。同学们随时可以在高校警务室里找到我,让我们的距离更靠近了。

0926_2

“防”有章法,当好宣教员

大学生们因为防范意识不足,容易受到不法侵害,这其中“首恶”是电信诈骗。一起起案件让我痛心疾首,我认为:要让学生少受骗,关键在防范,核心在宣传。但传统“拉横幅、发传单、拍张照、写简报”的宣传方式,同学们并不“买账” ,我结合高校特点,开设了《以案释法》专题防范知识讲座,用鲜活的案例、活泼的方式,传授易学、实用的防骗知识。从2012年9月9日第一场讲座开始,不论上班还是休息,少到一个人多到七千人,只要学生有需求我都去讲,到现在已讲了大大小小635场,受教育人数达27万。11年间,我收集了大量的涉校案例,写满了21本笔记本,总结出了防骗“十字工作法”:冷静、核实、两问、删除、虚拟。(即:遇到情况要冷静;找老师和民警核实情况;问一问自己认识对方吗,问一问对方敢和自己见面吗;涉及转账的可疑短信一律删除;虚拟一个问题考一考对方答得上来吗),把案例编成了3100多首“打油诗”(比如“自称客服给退款,轻信陌生太大胆。点开链接任要看,两千存款亲手送”)。大学生一波一波的来,一波一波的走,讲座的内容也从反诈延伸到了扫黑除恶、反恐防暴等等,当年满头黑发的我已经两鬓斑白,但只要我还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一天,就会守护校园一天,哪怕少一个学生受骗都是我的收获。

0926_1

“管”有手段,当好信息员

“交朋友,搞活动、换信任、进群体”是我做好高校治安管理工作、特别是与学生相处的“法宝”。和广大师生交朋友不仅能增进我们的感情,还能让我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和情报信息。为了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我从兴趣爱好,宗教、文化知识等方面下功夫,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一起骑自行车环滇,还让他们到我家自己动手做家乡菜,增加他们的归属感;邀请留学生过中秋节,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来二去,我在各学生群体、社团都有了朋友,7500余人和我加了微信,进入了266个学生微信群、QQ群。不管我人在不在警区,社区警务工作都可以顺利开展。

“建”有措施,当好参与者

在与广大师生建立深厚友谊的同时,我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在呈贡分局的领导下,参与建立了“联席、联防、联调、联网”的“四联”警校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对涉校平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通报警情,安排防范措施,解决突出问题;联合巡逻,警校联合开展校园巡逻、安全检查,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校地联调,建立校地联合调解室,把恋爱纠纷、师生矛盾,宿舍纠纷化解在校内。处置高校敏感事件时、联调室第一时间介入,搭建沟通平台,避免了事态升级和舆论炒作;监控联网,将6所高校551路监控接入公安视频专网,整合资源,建成一张全覆盖、无盲区的智慧安防校园网。(昆明信息港 记者合宇聪

编辑:苏雯芊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