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 今年前8个月滇池外海水质为V类
春城晚报    09-27 23:45:17

滇池1.jpg

9月27日下午,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在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基础上,专题询问以现场问答形式进行。由报名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询问,省人民政府及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

目前,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已经形成了省、市协同共抓的良好局面,保护治理工作有序推进,湖泊水体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2019年,

洱海全湖水质再次实现7个月Ⅱ类,

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

抚仙湖、泸沽湖水质全年稳定保持Ⅰ类,

阳宗海水质符合Ⅲ类,

滇池草海、程海水质(氟化物、pH除外)符合Ⅳ类,

滇池外海、杞麓湖、异龙湖水质符合V类,

星云湖水质为劣V类。

今年1-8月,

抚仙湖、泸沽湖稳定保持Ⅰ类;

洱海全湖水质5个月Ⅱ类,

阳宗海保持Ⅲ类;

滇池草海、程海(氟化物、pH除外)保持Ⅳ类;

滇池外海V类,星云湖、异龙湖与去年同期相比,由劣V类好转为V类;杞麓湖劣于V类。

九大高原湖泊均已划定保护区范围

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中,已经形成了“一湖一条例”的法治保障。目前,按照湖泊水域岸线分区分级管理保护的要求,九大高原湖泊均已划定保护区范围,并按规定设置界桩。其中,抚仙湖沿岸共设置一级保护区边界桩170棵;杞麓湖一级保护区共设置界桩925棵,安装一级保护区护栏27.2公里;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共设置界桩390棵;程海一级保护区共设置界桩542棵。

 此外,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过程中,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等涉湖违法行为,完成滇池周边退塘、退田4.5万亩,退房175万平方米,退人2.7万人。全面排查抚仙湖流域“乱占、乱采、乱堆、乱建”57个问题,并逐一整改销号。洱海环湖生态搬迁1806户,拆除建筑面积64.8万平方米。拆除泸沽湖湖区内违规搭建的亲水平台17个、核心区内码头3个、实验区内码头3个,对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涉及的160户进行退出搬迁。

在重点水产区域实施禁捕,全面开展封湖禁渔。其中,滇池全湖及主要入湖河道10年内全面禁捕。制定抚仙湖开湖封湖方案,开湖期间办理捕捞许可证118本,收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109.17万元。加强洱海周边餐饮客栈、农村违建等巡查监管力度,查处洱海流域各类行政违法案件51047件。落实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1+3”方案滇川两省开展2次联合巡湖。实行星云湖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在禁渔期禁止捕捞、收购和销售湖区鱼类。

鲁地拉调水减少洱海灌溉取用水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河(湖)长制工作的重中之重,九大高原湖泊流域2034名五级河(湖)长全员到位履职。2020年以来,河(湖)长累计巡湖约4.9万次,总督察、副总督察督查暗访280次,各级河(湖)长制办公室和成员单位累计巡湖1473次。

九大高原湖泊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提高生态补水能力,完善健康水循环体系。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累计向滇池补水36亿立方米。通过“三库连通”工程累计向洱海补水约1.5亿立方米,鲁地拉调水置换引洱入宾供水一期工程、鲁地拉调水二期工程,分别设计年引水1.14亿立方米、1.75亿立方米,拟解决宾川灌区用水需求,减少对洱海取用水依赖程度。

水污染防治方面,通过雨污分流改造、种植结构调整等,推进面源污染整治。在洱海流域内,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现流域大蒜零种植,流转土地139万亩,完成绿色有机种植30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8130亩;在抚仙湖流域内,实施了径流区5.8万亩耕地休耕轮作和种植结枃调整优化,每年削减纯约4870吨、纯磷约2050吨。

2018年以来整改问题514个

从湖体治理专项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对入湖河道进行科学整治。通过持续开展黑臭水体示范城市项目建设,强化滇池水环境系统治理,最大限度消减入湖污染负荷;对主要洱海入湖河道干、支流和流域沟渠开展排查登记,对809个入河(湖)排污口进行建档立卡,开展61条入湖河道治理;全面完成星云湖12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对异龙湖及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水位变化进行系统调查分析。

水生态修复中,九大高原湖泊完成15.17万亩“森林抚仙湖”建设,植被恢复32万亩。完成洱海流域面山绿化工程造林4.1万亩,封山育林1.99万亩。开展异龙湖流域面山绿化和绿化修复3.1万亩,退塘退田还湖1.84万亩。加快推进程海流堿绿色通道、环湖公路绿色走廊、湖滨林带面山绿色屏障等4大工程建设,完成泸沾湖蒗放片区湖滨生态带工程建设。实施阳宗海流域面山绿化0.54万亩,流域植被覆盖率达46.93%。

2018年以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高原湖泊环境问题专项督查、水利部明察暗访、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督查、审计署驻昆特派办审计、省级河(湖)长制督查等发现问题776个,已整改完成514个,262个按时序推进整改。下一步,全省将切实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以实际行动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加强湖泊流域空间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加快推动生态搬迁。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湖泊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机制,加快实施稳定补水工程,完善健康水循环体系。加强水环境整治,强化污染物达标排放管理、流域控源截污、入户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措施。加强水生态修复,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滇池水质波动如何应对?

加强水环境跟踪监测精准治污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杉:今年1至8月滇池水质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纪华:今年1-8月,滇池外海水质有3个月出现了波动。虽然水质的评价通常要观察全年均值,但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滇池外海出现水质波动的原因,首先是来水不足,今年1-4月,滇池入湖水量为2.23亿方,出湖水量为1.2亿立方,都比去年明显减少,造成湖体的水动力水循环不足。其次,今年4月份以来,为了确保城市供水,牛栏江向滇池补水大幅减少。需要承认的是,流域内截污治理体系存在短板,雨污混流的情况依然存在。下一步,继续完善截污系统,通过截污干管的建设、雨污分流试点、尾水科学调配减少入湖污染;重视城市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牛栏江补水;加强滇池水环境的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后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精准治污。

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如何协同共进?

确保规划先行,科学确定游客承载量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洪云:下一步采取哪些措施,指导和帮助各地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使湖泊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曾艳:在保护和治理优先的前提下,将协调推进一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将始终确保规划先行,开发有序,严格把住环境承载量和游客承载量的重要关口,根据当地环境承载量、人口容量等因素,科学确定游客承载量;同时,要将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纳入导游和景区的讲解中,倡导游客践行文明、低碳、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加快推进高原湖泊旅游转型升级,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的提档升级,满足游客需求。通过优化规划布局,控制高原湖泊周边小、散、乱的开发,通过重大项目推进,带动旅游产品提质增效。(记者孙琴霞

编辑:甘凌菲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