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年,省生态环境厅、省统计局、省农业农村厅等15个单位和部门共同完成了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了普查结果。
摸清了5大污染源的数量和分布
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对于准确判断当前我省环境形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杨春明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对工业源、农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生活源、移动源等5大污染源开展普查,摸清了全省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
普查结果显示:2017年底,全省普查对象数量58395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30747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1077个,生活源15190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236个。从区域来说,昆明、曲靖、大理、红河、楚雄5个州(市)各类普查对象数量占到全省总数的58.31%。从移动源来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1265.54万辆,工程机械保有量12.60万台,农业机械柴油总动力1513.80万千瓦,全年铁路内燃机车燃油消耗量3170吨,民航起降架次51.29万架次。
滇中城市群是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
普查显示,滇中城市群是我省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该区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42.69%、45.53%、62.22%、53.80%。
杨春明介绍,普查历时3年,全省1754名普查机构工作人员、12527名普查员及3973名普查指导员,围绕“污染源在哪里,排什么,如何排和排多少”四个关键问题开展普查。本次普查形成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存储了1114张数据库表,3.9万余个数据字段,2400万余条数据记录。在云南省高精度影像地图上,形成了污染源普查“一张图”,搞清了云南省境内普查对象的空间分布情况。
化肥施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
与2007年第一次开展的全国污染源普查相比,10年来,云南省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数量增长1.39倍;工业企业脱硫、除尘等设施数量分别增长6.68倍、2.12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4.67倍,处理能力增加了2.58倍,实际污水处理量增加了2.93倍;生活垃圾处置厂增加了95座,其中,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增加了45个,焚烧处理量增长了119倍,焚烧处理量比例由2.07%提高到了34.20%;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厂增加了14个,设计处置能力增加了88798吨/年,增长7倍;集中处置利用量增加了37959吨,增长12.3倍。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段绍任介绍,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到现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10年来,云南农业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化肥农药减量明显,化肥施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农药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