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火腿“一腿难求”。出产诺邓火腿的云龙县,却是大理州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云龙脱贫难,难在哪?“山高路远,居住分散”。云龙县集山区、民族、贫困、偏远于一体,山区面积达98.6%,是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大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今年5月16日,云龙县被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如期完成脱贫摘帽出列的云龙,现在是什么样?10月11日至13日,记者跟随“同心奔小康·奋进新云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媒体采访云龙行,探访了这个曾经的大理州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易地搬迁:阳台上种起小葱、小白菜
25岁的彝族姑娘陆美,在云龙县永福服装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上班。她的工作是缝制校服。“我做得不快,第一个月只拿到1500元。做得多的人,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陆美说。她有一个小本子,里面仔细记录着每天的工作量:“拼前后浪,合底缝:23条”“车侧条子:4条”……
扶贫车间所在的福堂社区,是云龙县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 离县城15分钟车程。社区安置了来自全县10个乡镇的591户、2198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像陆美一样,在扶贫车间上班的福堂社区居民有42人。“工资一月一结算,除每月1400元的保底工资外,实行计件工资。”扶贫车间负责人说。
50岁的吴胜光和陆美既是同事,也是邻居。他们一家四口是云龙县团结乡河东村田心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今年2月,他们从土木结构的危房里,搬进了福堂社区一套100平方米的电梯房。夫妻俩和两个儿子有了自己的房间,还有了干净整洁的客厅、餐厅和使用方便的厨房、卫生间。
吴胜光在扶贫车间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社区为妻子安排了在县政府做保洁的公益岗位,每月工资1350元;大儿子照管老家的核桃,小儿子在县城里的工地做临时工。“以前种核桃,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万把块。现在,光我的工资一年就有两三万块,加上妻子、孩子的收入。我们一家的年收入肯定超过五万块。”吴胜光说。
有了收入稳定的新工作,住上了安全整洁的新房子。楼下就是便民超市、药店、理发室、餐馆等,社区里有幼儿园、小学和卫生院,还开通了到县城的城市公交……吴胜光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有了闲心的他也在自家阳台上种起了小葱、小白菜。福堂安置点3栋2单元1001室,真正成了吴胜光一家温暖的“家”。
福堂社区,只是云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云龙县累计投入8.9亿元,完成24个安置点1614户、603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户1213户、4637人,同步搬迁户401户、1395人。今年1月20日前,已全面搬迁入住。
不仅“搬得出”,云龙县还通过“引进企业建立扶贫车间”“实施‘春风行动’”“安排公益岗位”以及“流转土地建立食用菌、蔬菜种植基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式,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让他们“稳得住、有就业、能发展”。住上了新房子,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变了,日子却过得更有滋味了。
产业扶贫:靠双手过上好日子
“汉桂萍,特制二级1,采摘单价3.4元,重量10.6公斤,金额36.04元”“尹小丽,特制二级1,采摘单价3.4元,重量9.3公斤,金额31.62元”……16点42分,结束下午的采茶,云龙县宝丰乡大栗树村村民来大栗树茶厂来交鲜叶了。
因为气候适宜,今年可以多采茶半个月。收到茶厂总经理尹晓霞的通知,汉桂萍她们就赶回了茶山。“平时在家种苞谷、白芸豆,有时间就到茶厂里采茶。今天采了20多公斤,收入80多元。”大栗树村村民丰银枝说,去年采茶季,她收入20000元左右。
“云龙茶”是云龙县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之一。截至2019年,全县投产茶园3万亩,茶叶产量820吨,产值1.52亿元。并拥有大栗树茶厂、云极茶厂、黑羊箐茶厂等3家省级龙头企业,鹿龙塘茶厂、大山头茶厂等2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栗树茶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并在劳动力转移以及带动群众增收等方面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尹晓霞介绍,目前,茶厂签约茶农82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11户。根据等级,鲜叶收购价从每公斤4元到60元不等。2019年,大栗树茶厂收购鲜叶562万斤,支付农户鲜叶款和采摘费超过3658万元。按照茶厂9个初制所每天可收鲜叶2—3万斤计算,预计今年增加的半个月采茶季,茶农可增收300万元。
同时,100多位村民在茶厂生产车间,从事茶叶加工、生产;每年采茶季,茶厂季节性用户达到200-300人。每年仅工资支出就超过1000万元。近三年,茶厂累计收购建档立卡户鲜叶110多万斤,支付给贫困户的鲜叶款和采摘费达到600万元。靠着勤劳的双手,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大家更想靠着自己的双手,过上更好的日子。
近年来,云龙县依托“云龙矮脚鸡、麦地湾梨、诺邓火腿、云龙茶、诺邓黑猪”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6家、家庭农场5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5个、农业庄园7个,形成“一主·六副·五谷开花”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在着力打造“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生猪养殖产业”为全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同时,同步推进“云龙茶、麦地湾梨、中药材、核桃、烤烟、山地牧业”6项优势产业,并依托沪滇合作,破解“水稻、玉米、大麦、苦荞、燕麦”等五谷粗粮种植、加工、销售瓶颈,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云龙县农业总产值30.93亿元,年均递增9.31%。
目前,云龙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880.84元增加到2019年的8974.49元,年均增幅32.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563元增加到2019年的10921元,年均递增9.62%。;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3.9%降至2019年底的1.35%。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