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身边的小康】小小菜市场的变迁,承载着百姓小康生活的舒心
昆明信息港    10-15 15:56:52

508502

点击参与活动

编者按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千年追求的梦想。

1979年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概念被提出,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无数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们始终昂首阔步,将坚实的步伐刻印在这份答卷上。

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冲刺,云南发展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如今,站在2020年,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日子,我们执着的梦想已触手可及。为记录下这特别奋斗历程,昆明信息港开展“身边的小康”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用更有温度的作品,讲述身边的小康故事。

本期我们选取“昆明工人新村”所作的《再说“微扶贫”》一文编发。全文如下:

1

我把到农贸市场买菜称之为“微扶贫”,前面已写过一篇买菜的帖子,说民以食为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去菜市场买菜是日常必做的功课。购买那些以卖菜为生的进城农民兄弟的菜蔬,也就把自己扶贫的绵薄之力贡献出来了;同时,在买菜的过程中,自然也见识了一座城市的万种风情,这个留待以后再讲。

我们小区周围解决用餐的地方很多,米线面条兼营馄饨的小吃有三四家,一家还兼营盖浇饭;还有大食堂,自助餐店、卖炒菜的饭店有三四家,随便在哪一家,花一二十元钱就能吃饱。另外,要买菜,网上下单,送菜很快,质量也不错,都是净菜,稍稍冲洗就能下锅。

2

3

但是我还是愿意上附近的船房菜市场买菜。一来,健康专家说,老年人要多走动,活动活动筋骨,对健康有好处;二来增加一些生活常识,如,买藕吧,一般人只会问卖藕的小贩:“你卖的藕面不面?”但卖藕的小贩就会告诉我,买藕还得看看藕有几个洞。七个藕洞的“面”,容易炖,九个藕洞的脆,适合炒或凉拌;再如茭瓜,谁知道还有“雌”“雄”的说法,雌茭瓜肉粗,雄茭瓜肉细,买茭瓜就要买雄茭瓜。外观也好识别:白的、粗的、结巴与结巴之间间隔远的,就是“雄”茭瓜;三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从2002年搬回昆明弥勒寺,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而船房菜场的所有摊主,几乎也都摆了二十多年的菜摊,有的是夫妻档,有的是全家出动的。有一个摊位原来是老夫妻俩带着两个女儿,现在女儿都结婚生子了,两对小夫妻都有自己的摊位,孩子都已经上学了。有的摊主在昆明买了房,有的依然在附近小区租房。二十多年来,我几乎和所有的摊主都混得很熟,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统一称我“周老师”,我进菜场,到处有人叫我“周老师”,就像走亲戚一样。我买东西比较粗放,从不问价,更不砍价,五毛以下的零头,我也都不要了。我从内心感觉,他们能在昆明扎下根来,很不容易。卖菜、卖肉、卖水产,就是他们的谋生方式,我把去他们摊位买菜,看作帮助他们。几天不去,会牵记他们。他们对我,也很亲切,几天不见,会问我:“周老师,身体还好吧,怎么几天没见你买菜?”我常感觉有一种亲人般的温暖。

4

特别是卖水产的小四川,嘴巴很甜,很会做生意,老远看到我就大声喊我:“周老师,快过来,我给你留着好东西呢!”有时是一盆虾,有时是一条鱼,他总说,刚死的,给我便宜,比进价还低。说实在的,我并不在乎价钱,主要还是体谅他做生意的不易,尤其是在夏天,鱼虾不及时出手,会有亏损。在他摊位上买了二十多年的鱼虾,上当的事情有,但很少,应该说他做生意还是讲诚信的,所以,只要他喊我,我基本都会买。有时一时吃不完,放冰箱就不新鲜了,就分点给邻居。二十多年前,他还是毛头小伙子,现在儿子都已上中学了,寒暑假还能帮着送送货。他们夫妇还生了第二胎,家庭的经济压力肯定很大的。我多买一点他的水产,也算是帮他一把嘛!

春节期间,疫情突如其来,菜场关闭了一个多月,而且因为疫情,他们也无法返乡,就这么干耗着,生意没法做,但一家人饭还是要吃的 ,我真的很牵记他们!居民可以网上买菜,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他们没法出摊,生计很快会产生危机。幸好在政府的协调下,船房菜场很快启封了,但管理很严格,进菜场必须戴口罩,还要量体温,直到现在也如此。麻烦是麻烦点,我还是天天坚持去菜场买菜。我想我是个老市民,他们也是昆明市民,二十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地为我们居民的一日三餐服务,我们要记他们的情!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帮一把,也是应该的。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希望上菜场买菜的人更多一点,大家用行动支持摊主们,和全市人民一起奔小康!

编辑:昝娟娟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