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行行出状元。在10月14日举行的2020年昆明市导游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导游杨红获得一等奖;讲解员刘艳秋、导游矣梦谊,导游张茜茜、讲解员刘镇梅、李庚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大赛组委会将报人社部门,按方案授予“技术状元”“优秀技术标兵”“技术标兵”称号。同时,按照相关规定,推荐“技术状元”参加“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章”“昆明市优秀技术能手”评选。
随着跨省跟团游的恢复,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明显。但和动辄上百人的传统旅游团不同,如今,人数更少、品质更高、灵活自由的小型私家旅游团越来越受游客欢迎。这也对导游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发奋学习,把自己打造成知识型导游,深刻发掘旅游文化的内涵,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趋势在本届大赛上得到充分体现。除了景区景点,一件博物馆展品、图书馆的一张照片,都成为选手讲解的主题。
文旅融合 讲景区,更讲文化
本次大赛主题为“当好主人翁 建功新时代”,由昆明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经过线上初赛、复赛,25位选手晋级决赛。决赛设置“风采展示+导游讲解”“知识问答”“即兴专题讲解”三个环节,全面考察导游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积累。
“清光绪年间的贡士张砺深感变革图强为当务之急,便与乡中父老绅耆商议,成立咸新社。咸新社购置大量书籍,定期组织社员阅读。在社内讨论国事、乡事,并常于午后在和顺文昌宫演讲,谋求兴废改革的举措……”在300秒的导游讲解中,杨红以腾冲和顺图书馆仅存的一块“咸新社”匾额为线索,将图书馆前身的咸新社、阅书报社,以及图书馆第三任馆长寸树声的故事娓娓道来。因为“走夷方”的艰难历程让和顺人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文化和教养才能为子孙提供更多进取与开拓的机会。
从动笔到完成讲解词,杨红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和顺图书馆虽然只是个乡村图书馆,但通过它却能看到和顺这个侨乡的历史。平时我主要带‘昆—大—丽’线,但我希望我的讲解,能让更多人了解云南还有更多他们不太熟悉却值得了解的地方。”她说。
从和顺图书馆到活字印刷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从西南联大到飞虎队、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从滇王之印到金镶红蓝宝石冠……讲解题材的多元化,成为大赛的一大亮点。除了石林、九乡、元阳梯田等云南代表性景点,还有许多选手选择将博物馆、非遗作为讲解的主题。
市场导向 知识型导游将成“香饽饽”
参赛选手、云南民族博物馆讲解员蔡淑玲,曾是一名高级导游、出境领队。作为云南民族博物馆去年引进的3位讲解员之一,她负责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专题展览。多年导游、领队工作经历和积累的知识,让她在讲解员的新岗位上得心应手。
昆明市导游协会会长李伟说,本次大赛是文旅融合后昆明市举办的第一次导游职业技能竞赛。文旅融合,不仅体现了讲解的题材上,也体现在参赛选手的身份上。22位决赛选手中,有12位导游、10位博物馆讲解员。
在评委、昆明市旅游培训中心主任苏平看来,导游是旅游接待服务的窗口,也是传播一个地方旅游形象的重要媒介。目前,云南正加速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市场对带团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导游的需求也在持续扩大。大赛也为今后导游的培养和培训指明了方向,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知识型、文化型导游是每个导游努力的方向。对作为旅游业形象、窗口的导游来说,必须持续“充电”补充新知识,才能真正讲好昆明故事、云南故事。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行管处处长黄永水说,举办大赛旨在为全市导游人员搭建展示专业技能、学习技能的平台,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昆明导游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本届竞赛不仅将“以赛促训、提升技能”,更将通过竞赛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旅游人才,并为明年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储备优秀旅游人才。(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