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利民惠民,一直是城市唱响的主旋律。民生是幸福之基、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则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直接体现和重要保障。近期,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全国31个省份的160个城市中,昆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分值84.62分,排名从去年的全国第64位跃居第7位,位列参评城市中,西南地区第一、省会城市第二。
盘龙区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区,近年来,高度重视民生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养老、教育、医疗、生态等群众关注度高的领域,增加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解决结构性民生问题,实施普惠性民生工程,办好扶助性民生实事,让生活在盘龙区的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为昆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送上给力助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遵循这一民生福祉,盘龙区锐意进取、拼搏奋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
十九大以来,盘龙区委、区政府在省、市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切实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责任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施最严格环境管理和环保法律顾问制度,始终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全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盘龙江畔
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提升营商环境,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体系,切实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项目入驻“零障碍”、生产经营“零干扰”;严格落实国家环保部系列行政审批事权改革制度,让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在审批工作中不设“路障”、多开“绿灯”,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群策群力,紧盯目标,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协调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强化科学监测预警预判,开展应急削峰工作和霾尘净控尘治理试点项目,对重点企业实施碳排放报告与技术核查,提高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应对能力。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治理专项攻坚工作,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餐饮油烟、砖瓦行业、柴油货车进行综合整治。截止目前,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PM10均值39微克每立方米;PM2.5均值22微克每立方米;二氧化氮均值24微克每立方米;二氧化硫均值为8微克每立方米;臭氧(最高8小时滑动)均值128微克每立方米;一氧化碳均值0.9毫克每立方米。
松华坝水库
昆明人常说,昆明头上有“一碗水”——松华坝水库,因为它承担着昆明主城区75%以上的城市供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保护好松华坝水源区成为了盘龙区义不容辞的责任。2018年底,盘龙区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为一级保护区核心区创造39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进一步增强松华坝水库的生态建设、水环境治理、涵养水源功能、保障水资源质量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水源地管理保护政策,加强生态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区水质监测,强化水源区监管、执法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水源区日常管理机制,在水源区内构筑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力度、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水源保护区
此外,盘龙区不断加大生态扶持补助力度,让群众受益受惠。制定了水源区专门扶持补助办法,通过实施分类定额补助,从退耕还林、“农改林”、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就医就学等19个方面进行补助,年均投入资金为2.4亿元,保障水源区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在水源保护区从事护林工作有10多年的吴师傅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生活在盘龙区,近年来盘龙区的生态变化都看在了眼里,以前都是荒山,只要遇到下雨都会有泥石流发生,随着生态治理的开展,现在植被茂盛起来了,站在山头放眼眺望都是一片片绿茵茵的景色,生态环境好了,生活在盘龙自己也感到越来越好了。(昆明信息港 记者龙泉积 周弦 实习记者喻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