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马龙区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在省、市、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市、区搬迁安置办的共同努力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成绩突出,效果明显,为车马碧水库顺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全省示范样本。
水库征地工作于2018年12月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时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于2019年4月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半时间;移民旧房拆除于2019年12月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后扶人口核定登记上报于2019年12月完成,并获水利部核准,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领导挂帅 能人出征
马龙区车马碧水库是国家确定的172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全省“五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水库库容1.24亿立方米,总投资20.95亿元,征占用地面积11715亩,搬迁安置544户2193人,拆迁房屋面积17.67万平方米。水库主体工程于2017年11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6日实现截流,2019年9月30日大坝封顶。
车马碧水库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构想,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上马建设。在几届领导的努力争取下,车马碧水库建设于2017年获批上马。项目立项来之不易,马龙人民倍加珍惜,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支持水库建设。
马龙区委书记李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站位统一思想、严要求落实政策、民本观创新做法、大局观奉献精神,是推进车马碧水库高质量建设的关键。”
马龙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副组长,区直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的领导、指挥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指挥部、五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资金筹措、移民安置、信访维稳、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核等工作。
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任常务副指挥长,县政府分管搬迁安置工作的副县长任副指挥长,下设指挥部办公室,搬迁安置办公室的干部职工作为工作人员,采取指挥部与搬迁安置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员”的工作机制。指挥部指导所属乡镇(街道)成立乡级指挥部,抽调村、组精干力量组建专班,负责具体工作。
在车马碧水库建设中,做到了机构设置合理,目标精准明白,责任明确到位,人员精挑细选,由老、中、青领导干部组成专班,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操盘指挥,能干、务实、担当的中青年干部冲锋陷阵,搬迁安置工作实现了指挥有力、执行到位、上下协调、工作高效的目标。
“兵不在广在于精。车马碧指挥部办公室虽然只有17人,但干工作以一顶十,能征善战,以满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为移民搬迁安置撑起了一片天。”马龙区一级调研员、车马碧水库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石飞表示。
“机构设置上,我们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使指挥部和搬迁办公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确保指挥有力,行动高效。”马龙区搬迁安置办主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杜少云说。
以民为本 精准施策
“民生工程为民生。车马碧水库建设征地搬迁安置紧扣民生二字,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用足政策权限,留足发展空间,设身处地为移民生产生活着想。从精准施策到项目实施,充分体现出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特点。”马龙区副区长、指挥部副指挥长阮江红说。
统规联建是车马碧水库建设征地搬迁安置最大亮点,也是尊重民意、体现民主、真心为民的创新做法。乡镇(街道)在涉及搬迁的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成立统规联建委员会,联建委员会成员由村民推选德高望重、群众信任的村民担任,代表村民全程参与搬迁选址、房屋建设、质量监督。
遵循政府主导、移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由乡镇(街道)作为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对9个移民集中安置点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移民联合建房”的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管理。
在房屋选址和规划上,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联建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选址论证、规划制定等工作,确保移民新村规划既符合政策要求,又体现民心、民意。
在村庄选址上,联建委员会充分发挥群众基础深厚的作用,积极引导村民科学选址,走农林水综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了尽力让群众满意,有的村庄规划修改就进行了9次。有的初始规划中没有为群众预留菜地,有的初始规划中没有预留生产用房……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搬迁指挥部在坚持搬迁政策不走样的前提下,引导联建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为搬迁户预留菜园,同时加盖生产用房,把牲畜饲养、杂物堆放与人居住房彻底分开,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在新村建设上,充分发挥移民主体作用,由移民联建委员会代表移民全程参与施工队伍选择、招标议价、质量监督、验收入驻等。联建委员会也不负广大村民的重托,他们白天黑夜盯在工地,严把建设质量关,常常因为一块砖或一铲沙使用不规范而与施工队争执。“有了联建委员会的参与监督,建设施工更标准,质量更放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统规联建避免了群众自建各吹各打的弊端,既能确保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又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为移民建好房、建放心房的目的。”杜少云说。
记者在入村采访中了解到,与群众自建相比,统规联建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实现了规模化效益,平均每户可减少成本5万元左右,而且工程质量有保障,除联建委员会监督外,还必须经区级相关部门监管、验收。采用统规联建,确实是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后扶前置、产业开路是车马碧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又一亮点。后扶产业是搬迁移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指挥部把后期扶持项目与水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初设批复的同时编制了《车马碧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后扶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在曲靖市搬迁安置办的关心支持下,马过河镇川洞新村搬迁点实施了308万元的后扶产业项目,发展苹果产业60亩,使村民看到了产业致富的希望,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村民发自内心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标语悬挂在村民议事活动中心。今年,在省安置办的关心支持下,旧县文河移民新村和王家庄格里社区将实施“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和发展苹果产业,力争实现移民后扶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此外,马龙区委、区政府还加大对移民新区的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已整合资金1754.75万元投入库区建设,通过民族示范村、美丽家园·小康库区、太阳能、燃气下乡、新型烤房等项目的实施,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移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在车马碧水库建设中,马龙人民顾大局、识大体,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投入到水库建设之中。
马龙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水库建设,积极协调人、财、物,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竭尽全力支持水库建设。在征地、规划、建房、搬迁、产业等重大事项上,多次深入一线调研,一线解决棘手难题,一线决策建设大计。
在水库工程建设征地搬迁安置中,从指挥部到乡镇(街道)到村组,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5+2”“白+黑”忘我工作;他们走遍千家万户,历尽千辛万苦,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他们以心换心,以情暖人,解答一个又一个疑问,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
“当看到搬迁移民住进漂亮舒适的新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时,一切付出和委屈都值了。”被公认为“群众工作能手”的王家庄街道副主任李绍全说。自2017年车马碧水库建设启动以来,面对各种矛盾纠纷,李绍全勇挑重担、知难而进,夜以继日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其中的酸甜苦辣旁人难以感受。他千方百计解决下罗贵老村25户群众抵制建房的矛盾,按时推进建房工作;他用自己的工资帮助搬迁困难家庭,赢得困难户的支持并积极配合搬迁。
被称为“移民好榜样”的马过河镇川洞村村民陆福正,曾经当过村干部,后来外出打工。得知本村群众不签协议,不配合搬迁工作后,他主动放弃工作,回村配合工作组深入全村51户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经过90余次宣传发动,终于说服村民同意搬迁。新房建设中,为了降低群众成本,他不计个人得失,以1000余元的价格帮助村民建房,在保证质量、保证进度的前提下,自己倒贴了3万余元,但他却说贴给村民也是贴给自己人。2019年春节,川洞新村建成准备搬迁,但生产用房尚未建成,家畜、家禽无法搬迁。陆福正动员群众提前宰杀过年需要的家畜、家禽,其余的变卖或者寄养,提前搬迁。在他的带动下,川洞村民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水库建设,也对其他集中安置点的搬迁安置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征地搬迁安置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还很多,如听党话的“老村长”李建文、奋战在移民工作一线的李国斌、移民的贴心人高保睿、实战先锋杜少云、改非不改初心的常务副指挥长张石飞……正是这些先进典型的无私奉献,谱写了车马碧水库建设的新时代凯歌。
移民满意 未来可期
移民满意是搬迁安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移民满意关键在于幸福感和认可度。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实现了“两个确保”“一个满意”“一个认可”。“两个确保”是确保水库主体工程建设无障碍施工,确保移民搬迁安置提前一年时间完成;“一个满意”是移民群众满意;“一个认可”是各级领导认可。
近日,记者深入车马碧水库移民搬迁点采访,实地感受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
旧县街道西冲新村是一个居住着25户村民的苗族村,村庄新建在山坡上,崭新的房屋掩映在山林中。村里建有宽敞的活动场所,人居用房和生产用房相对分离,村庄干净整洁,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一应俱全。老村长王玉华告诉记者:“做梦也不敢想能够住上这样的房子、过上这样的日子。过去在库区,住的是土基破房,走的是稀泥路,没有自来水,没有汽车路,更没有大洋房。全村破败不堪,脏乱差突出。”他说,以前到城里赶集,看着城市人居住的洋房就羡慕不已,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进去住一宿。没想到今天自己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宽敞、漂亮,万分感谢共产党。
王玉华介绍,搬迁后,学校离村子近了,孩子上学方便了,所有孩子都有书读了,有3名小孩考上了大学。几乎家家都有农用车或轿车,自己家里买了两辆轿车给两个儿子开着去打工挣钱。“现在是家家住洋房,顿顿有肉吃,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旧县街道文河新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管理,首创全区第一个农村物业管理委员会,创新移民新村管理模式,使农村逐步向城市社区过渡,不断彰显文明新风。王家庄街道碧胯新村充分利用美丽新村和近水、亲水优势,在水库淹没区借水发挥,建设乡村旅游,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
像这样的水库移民搬迁新村还很多,这些村庄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重视人居环境,突出产业建设,实现一步搬迁奔小康梦想。(云南日报 记者姜定才 通讯员陈育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