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刘傅辉先生美术作品及资料捐赠仪式”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此次捐赠的物品为刘傅辉先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及文稿资料1538件(套),包含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版画、国画、书法作品及文稿资料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历史研究价值,对丰富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以及梳理云南省近现代艺术发展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博物馆处处长余剑明,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省文史馆副馆长杨世领,省博物馆副馆长韦坚、田景能、樊海涛,刘傅辉先生家属代表出席仪式。姚钟华、夭永茂、曾晓峰、毛杰、杨一江等30余位著名艺术家见证捐赠。
马文斗馆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本次捐赠的情况,并对刘傅辉先生家属慨然捐赠的义举予以高度评价并表示衷心感谢:“出于梳理云南近现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目的,结合云南省博物馆藏品体系的建设需要与刘傅辉先生家属的捐赠意愿,云南省博物馆决定将刘傅辉先生美术作品及资料纳入收藏。刘傅辉先生为云南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藏,他的家人捐赠义举为后人学习、研究云南艺术、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增添了新的内容,树立了新的标杆。”
著名画家姚钟华先生回顾刘傅辉先生生前的很多生活与创作的细节。他在教学上孜孜以求,诲人不倦,艺术创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先生依然在间断的吸氧中坚持创作。
刘傅辉的学生、著名画家杨龙在发言中表示,刘自鸣、廖新学、刘傅辉三位云南画坛的领路人,同时也是彼此的好友,能在云南省博物馆“重聚”,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作为刘先生的学生他感到十分的高兴与荣幸。
刘傅辉先生家属代表刘晓发表了捐赠感言:“这次捐赠是全体家人秉承父亲生前愿望的一次重要活动。父亲对云南充满了热爱,为云南艺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耕耘、奉献了一生,此次将父亲的作品捐予云南省博物馆,是回馈云南这片热土以及人民的最好方式。”
马文斗馆长代表云南省博物馆向刘傅辉先生家属颁发了捐赠证书,各界代表及刘傅辉先生家属一起参与了云南省博物馆荣誉墙揭牌仪式。
云南省博物馆力图通过对不同艺术个案的整理与研究,向全国观众展示与再现云南近现代艺术史中的艺术瑰宝与概貌,不断提升云南文化艺术的地位与影响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在艺术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艺术家关注文博事业,加强与文博系统的合作,增进优秀艺术作品的公共收藏,推动云南艺术文化的发展。
本次捐赠活动由昆明市国正公证处全程公证,九州方圆律师事务所提供公益法律支持。
学人点评摘录
姚钟华
著名画家,云南画院原副院长,云南油画学会名誉主席
傅辉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生活,刻苦实践。从迪庆高原到瑞丽江畔,从东川矿山到热带雨林,无不留下先生的足迹。先生作画态度严谨,从无哗众取宠之心。无论是早年的油画、水粉,还是后期的中国画,所求的是自然、质朴、内在、厚重的作风;故哪怕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简洁随意的几笔速写、几抹色彩,都给我们带来清新而亲切的感受。先生在云南艺术学院执教多年,桃李芬芳,为我省培养了大批美术骨干,为我省美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夭永茂
著名油画家,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傅辉先生的艺术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勤奋地画了那么多画,概括而简洁,充满着时代的生活气息,这正是我们当今艺术所缺少的艺术灵魂,也使我感到特别亲切和感动的东西。看着先生作品中那些弥漫着清新通透之气的村村寨寨,似乎又听到了那悠扬的葫芦丝声。
杨一江
著名画家,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看刘傅辉的画,觉得大家毛孔里都透着兴奋,这种场面已经多年不见了。约莫是这些画直愣愣地把东西一样样画到人心里去了,仿佛有把钳子一下又一下夹到了人民群众的神经,那根与自然须须扭扭相生相连的神经。站在刘傅辉画前,有一股站在科罗、巴齐耶画前的气息,好像他们才是同学,不分彼此。在他们看来,世界就是诗句,照着念就妥了。刘傅辉先生的画,在艺术风格学和社会学两个问题上由标新立异的规格中破墙而去。对于他来说,各个领域只有技术进步了,有新旧。艺术没有,艺术根植于自然,自然没有新旧,像钟表一样就地打转。
张永康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刘傅辉先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成果卓著的艺术大师,他的中国画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创作的,采用中西结合的技法,既有油画所表现的质感、厚度和斑斓的色彩,又有中国水墨交融、虚实结合的传统文人画风,用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和对生命的热爱融汇成艺术大师的风范。刘傅辉先生作为云南现代美术发展的见证人,用他笔下的峻岭川流、花鸟鱼虫,用最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写下了云南现代美术史中重要的一页。
李伟卿
已故著名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读傅辉的画如老友谈心。他的画风平稳朴实,从不弄花拳绣腿。作为美术老师,不会把学生带入“半瓶醋后现代主义”的误区;作为一名画家,则是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深沉的思考,而不是只用眼睛和手。上世纪80年代,他将油画为主的航向,改成主攻国画,先从技术要求很强的花鸟入门,然后升堂入室对山水画进行多向的探索。云南山多而各有个性——鸡足山的深幽、点仓山的峻秀、玉龙雪山的雄伟,石林和土林的神奇……他细细品味。他和群山亲切对话,互相融合,而没有让折带、披麻、大小斧劈皴诸多传统皴法缚住画笔,大胆将水彩的泼色法和国画的笔墨相结合,与我国绘画文化的传统保持不离不弃的联系。
部分捐赠作品
翠湖夕照
傣寨的早晨
昆明郊区打谷子
圆通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