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昨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会同时也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此背景下,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展望未来,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又有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的未来“宏伟可期”
更强调高质量发展
韩保江:我们这么多年积蓄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尤其是形成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以及形成的广阔的市场空间都为我们实现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两个目标放在一起,总体给我的感觉是宏伟可期。
黄群慧:这个设计拓展到2035年,十九大我们已经规划了两个百年目标,2020年就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了,站在这个历史节点,我们当然要思考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尤其国际环境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包括经济世界经济低迷等等这些我们有更长远的考虑。
王昌林: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了。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在质的基础上来实现经济的量的合理增长,因为也不可能没速度,没速度那就不叫增长、发展,要充分发掘潜力,实际上就是要让我们的潜在增长率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黄群慧:现代化的一个根本发展动力还是来自于创新,因为我们以前科学技术的一些成果的源泉,以前是学习模仿阶段,我们到了需要自主创新发展阶段了。所以说我们要强调自主自强的去创新,尤其是卡脖子的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核心的基础工零部件、原材料,这些东西本身想靠引进模仿是学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
王昌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是通过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对中国来说,包括创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它是基础。我们的研发投入很大程度上或说创新都是依托于实体经济,比如服务业,它也是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其他都无从谈起。
韩保江:因为产业水平是跟产业链水平成正比,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产业链不能实现现代化,实体经济就不能实现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现代化,要建设现代化强国,最核心的是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让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
提高中低阶层群体收入
是扩大消费、扩大内需重点
曹远征:只要中国居民收入,尤其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就在持续扩大。中国的传统产业就可以维持,同时也为中国新产业的出现奠定了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内需尤其最终消费内需的扩大,变成了战略基点。
韩保江:内需扩大了,必然要扩大对海外产品的进口,对海外产品的进口增加,实际上是扩大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的带动。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尤其是国际资源或国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统一的,不是相互割裂的。
全面深化改革
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曹远征:农民市民化牵扯到向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等等。所以我们及时提出五位一体要深化改革,就需要有为的政府来扩展有效市场。如果这些改革不能深化,政府不能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即使农民工收入增长,他也不能有效转为消费,变成无效资产,在农村变成宅基地的漂亮房子。
韩保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是提升我们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整个福祉最大化的一个唯一的路径。但是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等于否定看得见手的作用。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和传统的市场相比,它本身就是由两只手来相互补充,互有分工,来调控经济配置资源的。
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徐洪才: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比如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力,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流动,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入到农村、农业,带动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发展。
曹远征:这背后牵扯一整套社会体制的安排。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等,这些软的基础设施提供就显得更为必要。一个有为的政府要在这方面从事改革、扩大投入,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然后满足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换言之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而不再是以工业为主导。
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还包括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等。
徐洪才:生态环保低碳,未来到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这些中期、远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的发展。把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这里应该要分解成很多具体的指标,也要形成机制。比如说碳交易,形成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同时政策引领,还有一些有效的生态补偿,协调区域之间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筹兼顾,最终整体上提升我们的发展质量。
徐洪才:总结过去我们在先发展后治理这方面的一些教训,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要统一起来,同时要有底线思维,要把绿色发展,环境的治理放在优先的位置。在这个前提下再安排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同地区,它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要结合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各就各位,从实际出发。
促进体制机制转变
构建更有利的贸易营商环境
东艳:所谓贸易创新发展就是我们为了适应当前国际贸易面临的很多新形势,比如说在面对全球保护主义的情况下,如何促进稳定外贸,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体就是通过贸易投资的一些便利化的创新措施来实现。比如烟台自贸区提出了海洋融资风险监管评价体制的闭环管理措施,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提出了保税矿产筛分监管新模式而适应大宗产品贸易。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利用发展机遇发展相关产业
徐洪才:比如养老保障,还有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很大的短板。现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并不完备,因此需要国家层面上来予以协调解决。与此同时也要利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机遇,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健康产业体系,这样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会形成合力,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下降。
曹远征:人口老龄化区域的年轻人在减少,社会劳动力也在减少,这时候除了老年人部分参与劳动,提高社会劳动参与率以外,更重要的它预示着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在变化,那么今后它更是依赖技术进步,而不是依赖于人力的投入。技术创新就变成核心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等,这些可能是重要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应该做为重要的战略的来考虑,应对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