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职教扶贫是内涵统一、相辅相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坚持把职教扶贫作为履行职能使命的客观要求,融入改革发展全方位全过程,并通过职教扶贫检验提高各项建设和工作水平,在担当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中实现了跨越发展。2015年10月,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定点扶贫的主战场从澜沧江边的景谷县芒帕村转移到无量山深处的景东县黑蛇村。2019年,景东县经国家脱贫攻坚考核评估确认脱贫出列。
办好职业教育,把职教扶贫与支撑行业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职教扶贫的基本逻辑,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办不好职业教育,不能提供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就不可能完成好职教扶贫任务。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坚持立足云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定位,坚持“进校就是进厂、实训就是上班,培养职业素养、打造工匠精神”的办学理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以支撑交通运输行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扎实成效树立了办学品牌,奠定了职教扶贫的坚实基础,扶贫工作先后2次被考核为省级优秀。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组建于2017年,快速整合提升了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孕育发展64年的办学优势。一是积极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超前布局新能源专业,系统推进科研、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基础配套等工作,建成云南省汽车科普基地、云南省新能源汽车维护技术应用服务平台、云南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与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二是积极适应云南省高速公路跨越发展形势,加快发展公路专业,与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三是积极适应云南省道路运输的安全需求,建成云南省道路运输安全教育基地,以驾驶人为工作对象,以“两客一危”从业人员为重点,致力于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道路运输安全问题。四是积极适应云南省内河航运人才需求,加快发展航运专业,建立云南省地方海事局船员培训基地,获得交通部海事局批准的基本安全、驾驶岗位适任等6个内河船舶船员培训资质,先后执行内河船员培训117期6052人次;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为老挝、缅甸、泰国培训相关人员4期71人次,在澜湄流域交通运输行业中形成了品牌效应。五是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战略部署,结合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及“三张牌”战略规划,以及综合交通、智慧交通、最美交通发展形势,大力推进通用航空专业建设,加快发展智慧交通和大健康专业,较好地实现了学院建设与交通强国建设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接。
目前,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建成汽车、公路、航空、航运、智慧交通、公共服务与管理等11个二级学院(部),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相应设置10个二级系(部),基本形成了与交通强国建设一线人才需求相适应、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综合交通专业群。两个学院实行“一套班子统一领导、业务相对独立运行、资源条件和发展成果共享”的建设发展模式,具有双轮驱动、内涵融合的发展优势。在校生1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2年保持在98%以上,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
坚持产教融合,把职教扶贫与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在职教扶贫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联系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与现代产业的重要桥梁。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通过针对性扶持措施,打通贫困学生读书学习的成长通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贫困学生搭建就业创业的平台,促进贫困学生的成才成功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协调对接,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先后向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输送贫困毕业生1361名,其中大部分年薪达到了10万元档次,较好地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和技能脱贫。
学院坚持把企业请进学院、把车间建在课堂、把网点设在班级的校企合作理念,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将企业引进学院,产教一体化发展。引进安宁市小微创业园,建成首批省级校园创业平台“汽车连锁快修大学生创业基地”,培养了一批创业典型。学院毕业生冯恩相带领师兄弟创办的云南汇捷·车管家公司,已成为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后市场品牌,在全省拥有55家门店(其中直营店32家),年营业额1.2亿元,占有市场份额10%,现有员工700余人(学院毕业生300余人,其中的135人在管理层)。2019年,昆明泛美询知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有限公司与学院开展全方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体进驻学院。二是兴办股份制企业,以产助教。完成院属安大汽车修理厂股份制改革转型,与云南英茂汽车有限公司合股建立上汽大众4S店,与云南中机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合股建立五菱4S店,2个股份制企业年均承接学生实训1000余人次、师资培训200余人次。三是建设校内实训中心,汲取企业优势。现有徐工道路机械西南及东南亚培训中心、京东华东校企合作基地、上海泰华船舶人才培养中心,以及奥迪、宝马、保时捷等汽车实训中心共28个,实现了学院教育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四是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工学结合。在上汽大众宁波分公司、杭州佰米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建有15个校外实训基地。五是订单式培养人才,直接服务企业。云南交通技师学院订单培养覆盖率达到80%。
入户走访同时开展招生宣传
聚焦一技之长,把职教扶贫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结合起来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立足自身优势,确立了“全面帮扶黑蛇村、职教帮扶景东县,面向全省履行职教扶贫责任”的工作思路。“十三五”期间,自筹资金约1000万元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其中约800万元用于职教扶贫。一是积极助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支持实训设备及工具、开展师资培训及交流学习、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协调实训基地建设及就业推荐等方式,支持曲靖、昭通、大理、丽江、玉溪和景谷、景东、大姚等州县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建设发展,显著发挥了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坚持学制教育更多惠及贫困学生。面向全省实行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安排在校企合作定向班、优先推荐就业“四优先”措施,并根据贫困程度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给予生活补助“两免一补”扶持措施。目前,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新生贫困比例超过22%、建档立卡新生超过5%,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新生贫困比例超过31%、建档立卡新生超过25%,两个学院贫困在校生超过3000人。其中,景东籍在校学生600余人,年均落实“两免一补”约70万元,落实各类奖助学金约30万元。三是着力扩大技能扶贫覆盖范围。依托汽车、公路、航运、道路运输安全、商务、社会服务等专业的教学实训优势,积极争取社会培训和鉴定资质,加快扩大培训、鉴定规模,切实推动学院积存的人才培养能力向社会培训能力转移释放,更好地履行学院服务社会的职能,年均社会培训、考试20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万余人次。其中,承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等上级部门的技能扶贫培训鉴定任务1300余人次。
2018年罗家村民小组群众会
以职教扶贫为主线,带动落实定点扶贫工作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5年来,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学院和景东县的脱贫攻坚历程,就是大抓教育:教育培养孩子,教育引导村民,教育培训人才,教育激励干部,通过教育把扶贫工作做真、做实、做细。学院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与景东县协同发力、合拍共进,采取“两免一补”的形式,优先招收和扶持贫困学生;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从师资培训、设备赠用、经费支持等多方面持续扶持景东县发展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技能培训等方式,面向景东县汽车服务、公路养护等产业和广大农户开展技能扶贫行动,形成了学校与政府同步调、产业和家庭同覆盖的职教扶贫模式。
针对黑蛇村面临的自然资源丰厚、但村镇经济与市场脱节,人才培养滞后、“一技之长”匮乏,村民科学文化底子薄弱、脱贫致富办法不多等现实矛盾,学院深入推进支部共建,坚持每次回访必讲专题党课、组织专题教育,挂包干部与农户常态化沟通联系,保持思想扶贫强劲态势,必树脱贫志;2016年捐建“农家书屋”,驻村工作队员轮流开讲,常谈致富经;组织种养殖和林下经济技能培训4期1600余人次,投入38万余元开展工程机械操作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推荐就业、支持创业,激发了周强等一批创业致富典型。
针对贫困学生和适龄儿童面临的家庭经济困难、过早承接生活重担,父母文化程度低、对读书成才认识不够等现实矛盾,以及厌学、辍学、学习困难等具体问题,学院坚持“两个到位”工作措施,着力在教育扶贫的根本性、长远性和精准性上下功夫。一是思想工作做到位。向家长及重要亲友讲清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培养孩子的义务,增强养儿成才的信心;通过感性引导和思想教育,增强孩子学习成才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培树读书成才的家庭观念和文化环境。二是扶持工作做到位。驻村工作队员轮流担任家教,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曾经辍学学生的教育引导和补课问题。学院优先招收和扶持黑蛇村的贫困学生,在校期间重点解决因年龄悬殊、学习严重滞后、社会角色偏差等造成的心理发展问题,毕业后跟踪解决就业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问题,保持“你不成才、我不松手”的育人精神,切实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工作落到实处。来自黑蛇村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涌现出杜杰云、吴晓波等越来越多的励志成才典型,并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
2018年罗家村民小组群众会
在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的历程中,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和架构建设,进入了内涵建设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下一步,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实践中,加快向“双高”标准改革发展,更好落实职教扶贫任务,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为建设教育强国、交通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昆明信息港 记者罗婉宁 通讯员曾昌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