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别的,就是想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这是李钊在2013年当选草子坡村村民小组组长时对全村群众作出的一句朴素承诺。为了这个承诺,李钊用7年光阴带领乡亲们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拓宽致富路子,踏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路、幸福路。
成立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
草子坡村是嵩明县杨林镇偏远山村,曾经一度因条件恶劣、贫穷落后而出名,以前村里全是土渣子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唯一通往外面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堪,村里也没有发展项目,村民经济、生活水平不高,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村内老人和孩子居多,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2013年,本已在外创办企业发家致富的李钊,仅仅为了一句朴素承诺,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用宽厚的肩膀担起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让李钊明白,要让村民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必须走出零散种植、传统种植、靠天吃饭的旧模式,实行专业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他自掏腰包20000余元,采取走出去考察、引回来试种的方式,在对比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后,最终选定以青豌豆种植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他与时任核桃村委会第一书记赵环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有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2017年6月,在镇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村委会的指导下,经广泛动员和深入发动,由核桃村委会首批8户残疾人及家属创建了“嵩明县草子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后,县、镇残联给予了大力扶持和帮助,先后两次组织合作社农户进行青豌豆科学种植技能培训,系统学习了青豌豆的选种、播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专门向合作社拨付扶持资金1万元用于农业技能培训、购买籽种发放给农户。合作社还通过自筹资金,组织本村种植技术较好的16名农户到小新街、呈贡甜脆豌豆种植基地参观学习。首批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每亩经济收入从最初的不足3500元一下跃升到7000余元,很多曾经犹豫、质疑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现在,核桃草子坡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0余亩发展到了1000余亩,种植户从合作社成立之初的8户发展到核桃、落水两个村委会149户全部参与。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在豌豆产业的助力下全部实现脱贫。
“绿豌豆”变成“黄金豆”
草子坡村地处大山深处,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所栽种的豌豆颗粒大、口感好、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年12月上旬至次年4月末,大量上市和收储的豌豆远销广东、成都、重庆等地,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群众采摘好豌豆后不用上街销售,只要抬到公路上便会被商贩抢购一空,不少商家为了抢货源还直接上门收购。
为维护青豌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确保豌豆购销双方利益最大化,李钊带领村小组整合5亩土地投资250余万元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把核桃、落水1000余亩青豌豆推上增收致富、提质增效的“经济浪潮”。如今,“绿豌豆”变成了“黄金豆”,更是核桃村委会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豆”。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李钊成立的合作社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李钊用辛劳和汗水,一步步兑现着自己的承诺。7年过去了,草子坡村已经“脱胎换骨”,从原来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昆明日报 记者罗昆娅 通讯员顾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