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带领“三合村”走向“幸福里” ——记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人大代表杜继伟
昆明信息港    11-12 17:22:19

沿着环湖南路一路向东,距“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不远处,矗立着一幢幢白紫相间的高楼,这就是“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建设后晋城镇三合村整村搬迁入住的小区——幸福里。说到幸福里,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2020年被评选为云南省百名好支书,自1998年就当选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的人大代表——杜继伟。

作为基层人大代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心声变成现实。20多年来,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和镇人大代表,他始终紧扣“领导班子合拍、干部队伍合力、人民群众合心”这一主线,抓住“七彩云南•古滇名城”项目建设契机,通过夯实党建基础,加强党员和村民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全面凝聚干事创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广大村民不断发展致富。使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三合村,实现了农民变居民、村寨变城镇、传统农业变现代经营的华丽转身,成为了一个富足安康的现代化新农村——幸福里。

畅通诉求渠道  让环境更和谐

对于下辖6个村民小组,居住有1315户3582人的三合村,村民有诉求向谁反映?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疏通群众的诉求渠道是自己的职责,杜继伟时常到选民家中联系选民,把群众的意见和诉求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一件件好事实事上来,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为了使群众有正常的诉求渠道,早在2017年之前,就制定了《晋城镇三合村民委员会村规民约》,涉及婚姻家庭、户口、邻里关系、平安建设、美丽家园奖惩措施等共九章69条。通过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幸福里小区的管理做到了科学、有效和精细,2017年还被列为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示范点。对一些重大和疑难问题,通过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党员和村民的意见和诉求,当场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任务分解落实,明确办结时限,并在下一次党员或村民大会上公布办结情况。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随着诉求渠道的畅通,一条条建议、一个个村民呼声及时直达村“三委”。面对一系列涉及邻里纠纷、赡养老人等方面的群众诉求,村“三委”班子及村组干部按照分工和村规民约一一认真办理,实现了全村零矛盾。

谋富民之策  办利民之事

人大代表为人民,离开了人民,人大代表的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三合村主要领导、镇人大代表,杜继伟始终秉承党群同心,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这一理念。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作为一名党总支书记和镇人大代表,他充分利用三合村开展 “主题党日”活动这一契机和充分发挥好代表联络室的作用,把三合村新的发展、规划、信息传递下去。2012年,三合村与上级党委政府同心协力,紧紧抓住“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建设机遇,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签协议、带头住进临时安置房。在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下,自2012年12月起,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5381亩土地征地拆迁和移交工作,在随后三个月内,村干部带头,全体村民主动递交书面拆迁申请,率先完成860户拆迁工作。2016年8月,圆满完成983户1889套分房工作任务,实现了快拆迁、零上访,创造了晋宁征地拆迁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如今,对于每家有1-3套房屋的村民,房价已从入住时的3000多元涨到8000多元,依托幸福里小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的村民通过提升改造,把自己的房屋变成民宿,收入大幅增长,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随着村民变居民,杜继伟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通过多方奔走、到处联系,几年来,三合村有计划的开展就业培训和组织就业招聘活动6次,使近千名农民走上餐饮、船工、安保、保洁、绿化、物业管理等就业岗位。对于仍希望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村民外出租地种花种菜。通过多年的努力,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壮大集体经济  走好发展之路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杜继伟已经在思考和谋划着:一定要改变其他村征地资金“分光吃光”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群众通过不同渠道增收致富使全村提前奔小康,做大集体的“账本”。近年来,三合村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0年上半年集体资产已过亿,保障了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多年来,杜继伟还通过抓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广大村民的教育和管理等举措,不断夯实党建基础,真正达到了党群同心,不仅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信任,还真正做到说了算、定了干。为整合资源,成立晋宁三合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承接物业管理、园林绿化、河道保洁、土石方建设等业务,为小区住户提供优质服务。

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以前人均纯收入每年不足5000元,2019年达到15000余元。过去村集体收入每年不足10万元,通过多渠道创收,2019年达到400余万元。

管百姓之事 解群众之忧

为了解决村民办事难、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及老年人的休闲、就餐等问题,杜继伟摈弃“等、靠、要”的思想,将原来的为民服务站提升改造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各类资源,中心内有“村三委”、村基层工会、村物管公司等,并把原来的村内事务与现在的小区管理进行整合,共设窗口8个,承办或代办相应事项,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以党群服务中心和人大代表联络室为阵地,广泛听取群众心声、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共享理念、让广大居民群众享受到有温暖、有品质、更方便的公共服务。

三合村征地拆迁后,群众虽然搬进了新小区幸福里,但随着失地村民大量外出打工或创业,村里空巢老人增多,就餐、休闲成了一个大问题。不为民解忧,村集体经济再壮大有何用?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杜继伟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并开办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免费对残疾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关心和照顾残疾人及弱势群体;全村65岁以上老年人均可在中心休闲、就餐,每人每餐收费3元,现在已有100多位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餐,每餐村集体补助7元,每年村集体补助50余万元,支出占全村年集体收入的八分之一,同时统一为老年人购买了失地农民保险,对购买失地养老保险的村民,每人给予1000元的补助,每月领取的养老补助金远远足够支付餐费,并且还有结余,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党员群众的后顾之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对人流的减少和商铺的关门,杜继伟通过召开班子会议,想方设法为商铺租户减免租金68万元,得到了租户的高度赞赏。

杜继伟常说,如果把困难举在头上,它就是一块巨大的压顶石,让人永远抬不起头;如果把困难踩在脚下,它就是一块巨大的垫脚石,助人勇攀高峰。杜继伟时刻牢记人大代表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常听群众之声,紧盯群众难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解难事,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使各项工作更加精准、更接地气、更贴民心顺民意。

如今的三合村,正大步走向幸福里……(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刘飞文)


编辑:王艳梅(实习)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