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10日,由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融媒体发展论坛在昆开幕。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幼和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金幼和强调,近年来,昆明市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积极探索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市属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横向融合、纵向融通的全市融媒体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了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明年5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召开,希望与会媒体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聚焦云南、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精心制作推出一批有品质、有格调的融媒体产品,充分展示好昆明形象、云南形象、云南示范,让世界更多了解昆明、让昆明走向世界。
据悉,本次活动以“媒体融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邀请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社长总编、专家学者、全媒体记者等近300人齐聚昆明,通过主题报告、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理念、路径和方法。论坛期间,将举行“春城之约”全国媒体看昆明直播活动,邀请全国媒体走进安宁、官渡古镇、滇池湿地等,通过直播镜头发现昆明之美。
相关新闻:
传媒大咖齐聚 探讨媒体融合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明年在昆明召开。中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潮如何助力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将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怎样的动能?2020中国融媒体发展论坛从媒体视角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邀请嘉宾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共同探讨媒体融合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主题报告环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梳理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方向;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聚焦“新媒体融合”这一关键词展开剖析;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所长、环境审计中心主任董战峰则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政策改革进行阐述;中国互联网协会特聘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吕欣深入讨论互联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和价值;华为公司中国政企传媒解决方案部高级总监贺行则从新技术赋能角度探讨未来媒体融合之路。
舆论宣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昨日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钱彤,中国环境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瑞农,贵州日报报刊社总编辑李卫红,西部时报常务副社长李爱国,快手科技执行总编辑、媒体合作中心总经理王兴义,分别围绕“以体制机制变革促内容全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体责任和担当”“媒体融合大考中的贵州探索”“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助力西部大开发”“短视频: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索”的主题,分享各媒体和平台的实践经验,为媒体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丰富案例。
融媒体时代,如何将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宣传性和新闻性更好地结合,进一步提升舆论引领高度、思想内涵深度、影响受众广度,是主流媒体需要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圆桌论坛环节,人民视频融媒体项目副总监孟琳达、中国环境报社副总编辑黄冀军、中国自然资源报总编室副主任薛亮、《生态经济》杂志社执行主编冯胜军、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网总编辑吴幼祥、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掌上春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钱红兵围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聚焦重大主题报道”的主题分享经验,探寻重大主题报道多维度融合路径。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喻国明:
传统主流媒体要成为舆论环境的平衡者与守护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主流媒体蕴含的巨大价值将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在题为“新型主流媒体的三个关键性操作”的主题报告中,喻国明阐述了传统主流媒体具备的优势:一是在地性优势,传统主流媒体深耕当地数十年,和当地老百姓建立了紧密联系,是新型媒体无法比拟的;二是社会地位优势,很多网络热点正是因为有传统主流媒体的追踪和关注,将转瞬即逝的热点事件转化为更有价值的社会性事件;三是传统主流媒体仍有大量传播人才坚守,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重构当代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
喻国明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看到互联网时代的广阔空间。此外,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要有全局站位,成为舆论环境的平衡者和守护者,承担起一个负责任媒介应有的责任。
中国互联网协会特聘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吕欣:
用新技术构建“共时、共情、共景”的叙事观
吕欣认为,媒体融合应该借助现在最新的技术,比如社交网络、5G等,有助于形成全景式、全息式、多维度的传播方式。例如今年疫情期间的AI主播播报新闻、大学发起的网上“云毕业”、在线教学逐步成为新常态等,通过技术手段给受众营造“共时、共情、共景”的叙事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可以通过新技术让受众切实感受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不爱护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害。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 赵子忠:
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赵子忠表示,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回顾自身,传统主流媒体依然是优质内容生产的主力军。他认为,传统主流媒体要坚定信心,坚持内容为王,守正创新、不断追求,生产出更优质的新闻。
中国环境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李瑞农:
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听得懂的语言
李瑞农认为,媒体的职责就是把专业的东西“翻译”成公众听得懂、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去传播新理念、新政策。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中国环境报社与昆明市人民政府将联合承办明年COP15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峰会。他表示,祝愿昆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快手科技执行总编辑、媒体合作中心总经理 王兴义:
传统媒体需进一步转变观念
短视频生产已成为新媒体的主流产品,那么大小屏该如何融合联动?王兴义在阐述如何利用短视频推进媒体融合时表示,小屏开号等于节目研发和业务创新,需要观念转变。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下身段、塑造人设,按小屏方式与传播规律办事。
“大小屏创新融合空间巨大,借助联合招商,小屏将反哺大屏,短视频反哺长视频,可回放的直播,是眼下大小屏融合的不二选择。”王兴义说。
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 钱彤:
构建用户离不开的媒体渠道
钱彤以“全媒体时代新华社与用户的关系”为例,提出强化媒体与受众的链接,重点是要从单一内容提供向综合服务转变。在打造新媒体矩阵时,要针对平台用户特点,制作发布不同的新闻产品。此外,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原则。
贵州日报报刊社总编辑 李卫红:
融为一体才能合二为一
李卫红分享了贵州日报进行媒体融合的路径,通过人员融合、机构融合、机制融合、感情融合,打造了贵州日报、当代贵州杂志、天眼新闻客户端、当代先锋网站四大核心发布平台,制作了一批紧扣时事热点、形式新颖的“爆款”新媒体产品。
采访部室不再按媒介形态设置,而是按照行业划分,选拔业务骨干组成了“天眼战队”专门从事主题采访和重大报道;在全国党媒中率先实行“以网端传播力发稿费、党报党刊无稿费”的绩效考核新办法。一条条涉及媒体融合的实招,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不少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