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深圳捧回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荣誉。目前,我市已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域创建,并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
深圳始终坚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位谋划布局,为打造更高品质的美丽深圳奠定最坚实基础。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摆在全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
尤其是2017年以来,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全市十大发展战略路径之一,六届十二次全会又对“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做出精准战略安排,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航定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以上率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市上下自觉行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入重视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质量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全市GDP由2.2万亿增长至2.69万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万元GDP能耗、水耗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33%和11%,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处于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因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
深圳始终坚持全面系统统筹推进,持续优化生态空间,不断增强生态环境靓丽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系统统筹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各领域,持之以恒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一是高质量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早开始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构建起了更具竞争力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二是高标准构建绿色空间格局。在国土开发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市域面积近50%纳入控制保护范围,布设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
目前,全市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4.6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26%,划定比例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在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39.78%,是“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公园1206个,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同时,深圳还高要求推进生态增容扩容,截至2019年,自然保护地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4%,提前达到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2020年目标。
深圳始终坚持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超常规推进污染治理,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最高规格、最大力度、最强举措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全力以赴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市委、市政府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要求“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举全市之力,推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成污水管网6342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4269个,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至771万吨/日,补齐了近四十年历史欠账。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五大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标准。其中,茅洲河2019年11月起历史性稳定达到Ⅴ类及以上,今年1-11月水质达到Ⅳ类,为199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深圳河今年1-11月全年均值达地表水Ⅳ类,为198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深圳成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并荣获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持续擦亮“深圳蓝”品牌。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2019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自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灰霾天数从2004年最高187天降至2019年9天,创1989年以来新低。
今年深圳重点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2020年1-11月,我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18.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22.8)下降4.8微克/立方米;臭氧评价浓度为13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158)下降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4天,占总有效天数(335天)的96.7%,比去年同期(90.1%)上升6.6个百分点。
——率先试点建设国家“无废城市”。深圳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围绕生活垃圾等六类固体废物和制度、技术等四大体系提出58项建设指标,推进100项任务,以创建带动治理能力提升成效初显,逐步形成超大型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深圳经验”。(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