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春城人民的共同愿景。
“十三五”时期,昆明市决战脱贫攻坚、办好惠民实事。2019年底,已如期实现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04个贫困村、9.58万户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全市城乡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和9%;17.91万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给全市人民带来一个好消息: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昆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胜利在望,从2021年起,将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小康路上不少一人、不落一户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难在全面,更贵在全面。
2020年,昆明市脱贫攻坚实现“护达标、村提升、县清零、整体巩固”目标,全市无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3个摘帽县区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检验。
与此同时,全市整改完成了157个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滇池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及三年攻坚行动圆满收官;扎实推进P2P网贷风险整治,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大幅下降,全面小康的成色、底色得到提升。
脱贫出列不是终点,还需“扶上马、送一程”。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幼昆介绍,昆明市着眼长远发展,正在启动“十四五”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巩固”是严守“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确保政策、人员、资金不缺位;“拓展”将着眼促进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发展,将脱贫人口和边缘家庭都纳入防贫预警监测范围并针对性开展动态帮扶。他建议,昆明市要加快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并深化沪滇协作机制。同时,持续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确保脱贫不返贫、非贫不致贫。
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杨凡建议,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促进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持续发展,增强脱贫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市政府二级巡视员毕昆闽建议,昆明要抓好贯彻落实,联系工作实际,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由创建全面转向示范”为抓手,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培植等巩固和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脱贫攻坚双促进。
禄劝县、东川区、寻甸县三个脱贫县的主要负责人都表示,希望全市各部门继续支持北部“两县一区”的发展,在赋能乡村振兴、做强特色产业、加强就业帮扶、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什么叫全面小康?
首当其冲,就是要老百姓兜里有钱,就业有着落。
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全市提供有效就业岗位84.35万个,城镇新增就业75.0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20.43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7.8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23万人,“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唐琪介绍,接下来,市人社局将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充分就业,确保每年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强化职业和创业培训,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互联网+人社”协同应用与融合发展。2021年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
宜良县委书记李绍俊表示,全会体现了三个“新”:校正了新航标、明确了新目标、精准了新坐标。下一步,宜良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对宜良的新定位,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在民生福祉中有新作为,在平安昆明中践行新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发展成色更足。
不光兜里有钱,还要精神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都进步。
全会报告提出,2021年,昆明市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市委社会工委常务副书记林华建议,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谋划昆明社会治理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居民、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的主动性,让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
不光城里繁荣,农村也要振兴。阳宗海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郝国栋认为,全会报告体现了新、实、担当。他建议,昆明市应更加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补齐发展短板。
昆明市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出发,瞄准高标杆、追求高质量,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让高水平小康建设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昆明信息港 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杜仲莹 董宇虹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