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康”,这一万千人民耳熟能详的时代词汇,蕴含着千钧的力量、无穷的意义,它是一个个平凡人梦想成真、笑逐颜开的鲜活故事。全面的小康,便是由这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小康构成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每一个平凡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奋力拼搏、努力奋斗。
回顾官渡区过去几年拼搏、奋斗的历程,从2016年的GDP率先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全市第一,再到2019年开起昆明城市新中心建设征程并成为云南自贸区面积最大区域,昆明市官渡区为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官渡力量”。
由此上溯到1956年官渡建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官渡人民更是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泛舟商海,从“倒菜”、收废纸、生产小食品、卖米线饵块等小吃及搞运输起步,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让一个滇池北岸鱼米之乡大步挺进“中国百强区”,并带领官渡区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渡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讲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典型故事,昆明信息港联合官渡区委宣传部起动了以“官渡区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全面小康·我的官渡故事”短视频演播活动。本期,我们为您展播的是官渡古镇餐饮代表之一“留焕小吃”三代人奋斗致富的故事《舌尖上的小康经济红红火火》。
官渡街道位于昆明市区南部,是官渡区8个街道之一,面积16.8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官渡街道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二百一十亿左右,餐饮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些小型零售商品业直接带来的税收达到十七亿元。餐饮作为官渡街道的优质产业之一,直接带动了1.2万人的就业。而在这之中,留焕小吃就是餐饮企业的典型代表。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小吃店,竟有150多年的传承历史,如今的热火朝天,都要从清末民初说起……
“说起我们留焕小吃来,要从我奶奶那辈说起,我奶奶那辈就是挑着担子在小板桥桥头上卖凉卷粉、豌豆粉,就单一卖这两种,自己在家里用石磨磨,磨完了蒸。就是单一卖这两种小吃,我奶奶就把我爸爸供成了大学生,你们想想厉不厉害,还是多么的不容易。”张留焕回忆说。
“我没见过我奶奶,当时也是听我爸爸说,我奶奶是个精神相当好的人,就是有一次到小板桥赶街的时候,带着我姐姐去,后来刮暴风,我奶奶就把衣服脱了包着我姐姐,回来就发高烧,一个星期后就不在了,所以我爸爸说这个生意还是要做下去的。”张留焕说。兴许因为是大学生的原因,第二代传承人见多识广,有着不一般的营商远见,一步一个脚印把生意做起来。
身为大学生的张国才经营思路十分清晰,1978年在三家巷开起了第一家实体店,正处在云南三所著名大学的交汇处,自从告别了赶街的经营模式。“我们开店以后就做熟食,熟食就是增加了米线、面条。在那个时候,我就跟着我爸爸学他的手艺,学炒帽子、放作料和配方这些,一开就是十年。后来一二一大街改造的时候,我们的店就拆了。当时我们的想法是,我们既然是官渡人,为什么不能来官渡开一个我们自己家门口的店。”张留焕感叹道。
就这样第三代继承人张留焕正式接过了接力棒,把小吃店开成了农家乐,坚守住官渡人传统的烹饪方式,突出自成一体的张氏小吃制作技艺。后来,留焕一家人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古镇第一农家乐,生意也很不错,才三个月就每天都不低于七八百人。米线、面条、饵块、粉皮、豌豆粉等主食不变,留焕小吃还连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套餐和娱乐服务。
”那个时候才4块钱一个人,早上还烧饵块给人家吃,还有豆浆,就像农家乐一样。”带着这样的超前意识,张留焕带着邻里街坊一起打造出了一片农家乐商圈,也打出了官渡小吃的名声。
生意好了不到一年,因为“非典”到来,突然就没有了生意,但张留焕坚持着开了下来,并在2008年,搬到了如今的位置来。留焕小吃,日臻兴盛。每天用餐人平均在1000人次以上,年接待顾客近40万人次,先后获得“特色美食名店”“最具投资价值十大品牌”等荣誉,第三代传承人张留焕也获得餐饮业“十大公益阿庆嫂”称号。
能够有这样的成绩,自然和官渡区政府脱不开关系。助力老字号品牌,打造古镇知名商标,张留焕有着说不出的感激。“我们留焕小吃走到今天,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单说现在今年疫情期间,那些领导都来问需不需要贷款和帮助。我和领导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年还是能撑得住的,谢谢领导,等需要的时候。再和领导说。”张留焕说。
留焕小吃作为官渡美食的代表之一,彰显着官渡人艰苦奋斗、敢于创新和勤劳智慧的品质。官渡人用一双手,筑起了官渡如今的繁华。留焕小吃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要相信官渡的故事也将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