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美编赵云萍/制图
昨日,云南省“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2场——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发布会举行。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云波介绍,“十三五”以来,省级层面共推出贯彻落实中央改革方案的实施方案、自主创新改革方案、配套方案2500多个,一大批解决体制性障碍的制度化成果加快形成,一大批克服机制性梗阻问题的重大改革不断突破,一大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性创新成效逐步显现,一大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红利加快释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推进贸易和通关便利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我省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牛鼻子”加快改革。制定推进“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实施方案、“放管服”改革10条措施、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办法,率先实行行政许可目录省级集中管理,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四级财政、全业务类型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体系,开出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在全国率先出台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以“一部手机”为标杆的“数字云南”加快建设。
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并取得突破性进展,106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100%形成工作方案,82项落实落地;推进贸易和通关便利化改革,大宗资源性商品平均放行时长由原来的9天缩短为0.75天,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大为缩短。全省开发区优化整合,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物流园区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在全球31个国家(地区)设立商务代表处。吸引外资“盲点”“痛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入滇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124家。实施旅游革命“三部曲”,“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全面推行,设立旅游警察队伍、旅游市场监管机构、旅游巡回审判机构,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建设全覆盖
农业农村改革纵深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亮点纷呈。深入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和“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加强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跃居全国第10位,建成49个国家和省级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实现了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全覆盖,12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构建公立医院、分级诊疗、医联体、现代医院管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保障、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等制度体系,我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人民币成全省第二大结算跨境货币
“十三五”期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由2015年的24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336亿美元,年均增长8.25%。特别是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贸易额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141亿美元提高到174亿美元。贸易伙伴拓展至206个国家和地区,东盟长期保持我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1—11月全省外贸进出口额达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
2015年末至2019年末,全省金融业增加值从981.86亿元增加到1406.08亿元,连续稳居千亿级的产业;全省人民币存款余额从2.5万亿元增加到3.28万亿元,人民币的各项贷款余额从2.08万亿元增加到3.12万亿元,贷款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全省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累计融资的额度比2015年翻了一番。
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省第二大结算跨境货币。基本形成具有云南特色多层次区域货币交易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金融业的云南经验。 (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