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午的晋宁区郑和文化广场内,晨练的群众在湛蓝的天空下尽情享受着便捷城市配套设施。就在广场的边上,一个现代化的公厕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这个厕所建好投入使用后,会是昆阳大街附近最好的公厕。”据施工人员介绍,这座公厕除了配备自动洗手装置及自动化冲洗设备外,还将配备鲜花、绿植、香薰等,成为一个景观公厕。
而事实上,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晋宁区共完成公厕建设81座,公厕建设任务超额完成。新(改)建公厕及洗手池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品质,在建筑风格、色调等方面与周边的环境有机协调融合,让厕所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窗口。
公共厕所全达标提升人居质量
2020年以来,晋宁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公共厕所全达标行动:公共厕所建设数量达标、学校厕所建设达标、公共厕所管理达标、农村公厕提质达标。
目前,晋宁区所有市政公厕、旅游公厕管理达到“三无三有”(无粪便、无臭味、地面无水渍,有手纸、有洗手液、有香薰)标准;其他公厕管理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地面净、墙壁净、厕位净、周边净,无溢流、无蚊蝇、无臭味,水通、电通,灯明)标准;城区公共厕所做到“六无六净三有”(无痰涕、纸屑,无尿粪堵塞,无积尘、蛛网,无污泥积水,无蝇蛆,无臭味;墙壁净、门窗净、隔板净、蹲位净、地面净、化粪池周边净;有手纸、有香薰、有洗手液)。
2020年,昆明下达晋宁的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为48座,截至11月底完成72座,任务完成率150%;全区125个建制村已实现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有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的目标。
与此同时,所有行政村村委会无害化卫生厕所均建立了《公共厕所管理达标制度》,并按照“三净两无一明”的标准进行管理,达标率100%。公厕管理纳入村规民约、有保洁人员负责保洁,确保公厕卫生干净整洁。
最近,晋宁区二街镇栗庙村的354户村民可谓喜上眉梢:因为他们过上了以前他们从未想过的生活,环境脏乱差得到根本改变,户厕也享受了市政配套服务。据了解,当地政府投入336万元,为村中每家每户加装污水收集池(化粪池),将村民每家产生的污水汇入化粪池中。污水在化粪池中自主进行沉淀、调节等预处理之后,由村中新建的排污管网再次收集处理。现在,村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人性化设施获得群众广泛点赞
据了解,晋宁区已建立公厕工作管理制度、公厕卫生管理制度、公厕保洁管理制度、公厕药物消杀及药物管理制度、公共厕所所长责任制、公共厕所管理达标制度、晋宁区公厕管理长效机制等制度,并将相关制度制作上墙进行公示。
而且,晋宁区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公厕监督的积极性。一方面,不断完善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通过上墙公示公厕管理制度、保洁人员信息、管理单位投诉电话等方式,进一步畅通市民监督投诉渠道,营造市民参与管理的浓厚工作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门前四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小广告),让广大市民和各经营单位成为文明卫生的第一责任人。
“标准更高,落实更严,厕所让市民‘方便’更方便。”晋宁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张忠良说,晋宁区的公共厕所运行维护管理不断加强,公共厕所品质形象得到切实提升。
受到市民普遍赞誉的还有新(改)建公厕及洗手池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在建筑风格、色调等方面与周边的环境有机协调融合;设置第三卫生间,配备婴儿护理台、成人坐便位、儿童坐便位及防滑扶手,可以为市民提供温馨舒适的卫生环境。并且,当地正引入专业化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同步探索公厕的智能化管理,不断提升“厕所革命”成果,为“宜居晋宁”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保障。(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陈燕)